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也理财-购物 > 正文
 

返券背后的猫儿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02:00 中华工商时报

  尚春香

  时至岁末,“购物返券”的促销方式比比皆是,诱人的返券份额,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有的商场打折广告上富有吸引力,看上去商家确实让利不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温柔的陷阱

  商品定价的“99法则”。“购物返券”要求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首先达到一定金额,通常为200元、500元、1000元等整数,然后给予相应数额的抵用券。以“满200元、送30元”为例,商家可事先将某件商品的价格调整为399元,那么,消费者如果想拿到60元的抵用券,就必须再掏钱买下另一件商品,否则优惠幅度就从原先的八七折(400元商品,送60元抵用券)一下子变成了九三折(399元商品,送30元抵用券)。

  使用对象“抓大放小”。仍以“满200元、送30元”为例。消费者拿到了30元抵用券,但却会发现,抵用券的使用范围已被严格限定。商场中那些单价为十几元、二十几元的小额商品几乎都被排除在外,而参加“购物返券”活动的商品价格动辄百元,甚至更高。所以,为了享受商家给予的这30元的“免费午餐”,消费者又要再多花一笔钱。此外,过时、滞销,甚至积压商品正好可以划入抵用券的指定使用范围,借机出售。

  抵用券购物“多不退、少要补”。商家在“购物返券”活动中一般都有规定,抵用券购物不找零头。譬如,消费者有100元的抵用券,面对单价分别为120元、80元的两件商品,通常会选择后者。原因就在于,消费者大多认为抵用券是“免费”得来的,所以宁可损失20元赠券,也不愿多掏20元现金,购买价格低于抵用券面值的商品。因此,商家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把单价为80元的商品的利润设得相对较高,再加上不给消费者20元的找头,自然获利颇丰。

  正如某商场一管理人员所说:“返券其实是个‘温柔陷阱’。消费者为了凑足返券钱数还要进行重复消费、无用消费等,远不如直接买打折商品实惠,‘返券’其实是套牢消费者的一个圈套。”

  从目前国内百货行业的微薄利润来看,商业企业其实根本承受不了“满100元、送100元”,甚至更高的折扣。所以,事实上商家们会把“购物返券”的折扣损失转移到供应商的头上,或者由双方一同分摊。“可即便如此,企业也不可能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商品,否则就构成倾销,是违法行为。”

  不利企业长远发展

  商家以“返券”促销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10年的实战,今天依旧是商家促销的“利刃”。作为促销策略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购物返券”本身无可厚非,但“返券”并不利于商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正常情况下零售业的毛利率应在20%左右,因此返券应在20%的额度以内,也就是“满100返20”,超出这一标准就意味着低于成本销售,这值得怀疑。商家在返券中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产品积压、过季,但这种情况可以直接降价,没必要进行返券;二是个别经营者先抬高价格再返券;三是商家仍有的赚,但厂家承担了损失。

  从市场营销学分析,一项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和特定的消费群体,同时营销活动必须与目标消费群结合起来。所以,走高端路线的百货商场通常很少进行此类促销活动,而部分高档品牌也始终不参与返券优惠。短时间、强刺激,应该是促销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如果一年到头降价打折,促销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如今商场“返券”大战愈演愈烈,促销频率越来越高,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类手法最简单易行。但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模仿的。诸多商家一拥而上,同质化的竞争会使促销活动的效果相互抵消、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高频率的“购物返券”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降价的预期不断提高。商家人为地、持续性地抬高这种预期,一旦降价幅度跟不上,顾客就会感到不满意。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去年上半年进行过一项调查,绝大多数购买过打折商品的消费者认为,即使打折,商家仍然有钱可赚,而且折扣越高的商品利润空间越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不打折,消费者不买”的尴尬局面。

  营销专家指出,商业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顾客忠诚,“购物返券”、降价打折制造的只是“虚假忠诚”———客流增加、销售提高的原因是价格,而不是顾客对企业品牌的认可与钟爱。因此,“购物返券”等促销手段只能偶尔为之,商业企业应该从加强信誉、提高产品和服物质量、增强一线员工素质等方面,真正建立和培育顾客对企业品牌的忠诚。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