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户居民500户做鞋 只要出钱什么鞋都能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11:12 时代商报 | |||||||||
核心提示 南塔中国鞋城每天有数不清的客流和“鞋流”,但是很少有消费者知道,在沈阳周边,有一支更为庞大的队伍每天为南塔的“客流”和“鞋流”忙碌着,他们就是“盘踞”在沈阳周边的“地产鞋”加工业主,只要有“样子”,他们能在一夜之间生产出最为时尚的款式,而他们实现这一切时所冒的几乎是“生命危险”。
市场:卖鞋者藏起新鞋防“间谍” 12月20日,记者来到广宜街附近的沈阳市皮革批发市场。通过和业主攀谈,记者了解到,沈阳及周边的大小鞋厂都到这里进货,在这不光能买到皮革、鞋跟、鞋底、鞋的饰钻,就连鞋盒子、鞋商标都有。在一位摊主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市场三楼一家店铺,店内摆着各种各样的鞋盒子,看上去都是样品。 看到有顾客上门,一位40多岁的女人迎了出来。记者以自家鞋厂想印制鞋盒和商标为名与其攀谈起来。这名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她家啥样的鞋盒子都能做。“有尺寸就行,商标要啥样的?”中年妇女说。 “××牌就行,现在它好卖。”记者随口说了一个目前市场上刚出现并且十分畅销的品牌。 “做倒是能做,不过现在不行。”中年妇女的回答令记者有些意外。倒是一直站在旁边的另一位中年妇女一语道出了天机:“这玩意儿,都是给熟人干的,跟你不熟,不落底。” 离开鞋料市场,记者来到了南塔鞋城,只见一些档口用大布帘分成了里、外两个部分,档口前贴着“内有新款”四个大字。记者走进其中一个档口,掀开大布帘后看到,一张张报纸和一大块不透明的塑料盖住了地面上各种款式的鞋,足有四五十双。 看到记者莫名其妙的神情,这位摊主告诉记者,现在鞋城里有“商业间谍”,他们对做鞋很有研究,看过样子后,回到厂里,第二天就能加工出来仿制品。为了保住自己的品牌不被别人翻版,商家不得不将鞋藏在报纸下面。采访中,这些摊主告诉记者,这些“商业间谍”应该是汪家和上伯、下伯地区一些小鞋厂的。 汪家:只要出钱啥样鞋都能做 两个地方都引出了东陵区汪家和上、下伯地区的造假线索,于是记者前往暗访。 记者来到东陵汪家,吃惊地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男男女女在做鞋。在一间民房里,一名自称是负责人的中年男子看了看记者手中的鞋样后表示,不管啥样的都能做,就是外国名牌也没问题,但要印人家的商标责任就大了,工商查起来事就大了。通过攀谈记者得知,他们应付工商人员查处的办法就是把大批量的鞋分开加工,每家都不超过四五十双,这样即使查,数量也够不上查处的线儿。见记者需要的量比较大,这位负责人表示,商标的事儿也可以考虑。“我们有专人到鞋料市场印盒子和商标,他们只对我们这儿的专人说话,绝对安全。”这个中年男子的话不禁让记者想起了之前对鞋料市场的暗访经历。在汪家地区,记者走访了数十家做鞋户,他们都表示,只要你拿样子和商标,他们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鞋来。 上、下伯“不要命”的鞋业加工基地 与汪家相比,东陵区的上伯和下伯村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地方不但给钱什么都敢加工,而且还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上、下伯是有700户左右人家的两个自然村落,制鞋户有500户左右。记者发现,这些制鞋户的生产车间只有10平方米左右,工人一个挨一个地坐在小板凳上,地上满是原料和剪下的废料,屋子里有一股刺鼻子、辣眼睛的味道。记者在屋里呆了不到一分钟,眼泪就成串地往下淌,而屋里的工人也双眼红肿,指甲都是灰黑色。 一位“业主”告诉记者,为降低成本他们只能用便宜的胶。他说,他们也愿意用没有或者甲醛少的好胶,但那样就得提高加工费。 事后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工人们眼部和手指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正是使用甲醛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劣质胶引起的。 从鞋城开始,到鞋料市场,再到汪家和上、下伯假鞋加工基地,最后再回到市场的造假链条,如何能够得到长年的维系?究竟一个怎样的“产业”能使人连生命都不顾而为之“疯狂”?本报将继续关注。 (记者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