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人才面临大发展 专家强调把好质量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 18:35 东方网-文汇报 | |||||||||
“当前中英互译的口译人才需求大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有条件的话,在全球各地都可以考虑开设相关培训机构。”昨天,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闭幕,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简称AIIC)主席JenniferMackintosh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专业会议口译员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有显著增加。
质量是“生命线” “做口译的信条则是‘除了质量,还是质量’。”欧洲委员会口译总司代表Brian Fox强调,“与其找个不好的口译员,不如不要口译。” 在谈及专业口译人才的供求关系时,Jennifer Mackintosh认为,“质量越高,市场的需求量越大。如果口译的质量普遍很低,人家也许就不需要了。”据她介绍,口译培训非常现实,一般都会“按需生产”专业口译员。目前国际上380种语言组合中,中英互译口译员属于口译界非常紧缺的人才。如AIIC在世界各地有2600多名会员,但语言组合中包含汉语普通话的仅有55名,但她对这类人数的增长表示非常乐观。 “懂外语不一定就能做翻译,正如有两条腿未必就能参加奥运会田径比赛。”Brian Fox说,“滥竽充数可能会带来灾难。”他认为,在一些跨国商务谈判中专业口译员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蹩脚的翻译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特殊训练不可少 正因如此,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口译系主任杜蕴德始终觉得压力很大。“如果明年我们首批8个口译系学生,能有一半顺利毕业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这个被同事评价为“比大山的中文还好”的加拿大人说,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培养不同,口译教学的过程有一定特殊性,“我们的培养可以说‘严进更严出’,学满两年一个都毕不了业也是正常的。” 从250人报名、30人面试、10人入学,到如今8人通过中期考核在读,杜蕴德说去年学院成立伊始,他们就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学员们进行的是非常艰苦的专业学习,仅每人每天自我训练的时间就可能长达四五个小时。所有的教学和考核都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据杜蕴德介绍,除了包括他在内的两名专职教师,其他的师资力量全都是专业口译员,每周的课表会随着这些兼职教师日程而灵活安排。 “你没有亲身经历,怎能了解、考核他人在‘箱子’(即隔音的同传室)里的工作状态?”Jennifer Mackintosh很赞同上外的培训模式,“我认为,无论教师还是考官最好都是专业的口译从业人员。”据悉,联合国将会为上外口译系的学员毕业考核提供考官。 “金饭碗”不好端 Jennifer Mackintosh提醒那些热衷加入口译员队伍的人,面对“高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据她初步了解,联合国给会议口译员的报酬大约是每天400美金,欧盟的标准约为600欧元一天。但鉴于会议口译的特殊性,一般的口译员一年工作30多天,佼佼者每年最多也就工作100多天。 Jennifer Mackintosh认为口译人才必须要有潜质;虽然她不同意专业口译是“青春饭”,但她建议参加口译培训最好在40岁以前,毕竟口译培训需要大量艰苦的训练和高端的技巧。她认为,口译人才潜质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你不光要精通一国的语言,还要熟悉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状况、领导人姓名,以及词语背后包含的典故。”同时她还强调“终生学习”的必要性,“一个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人,是当不好翻译的。” 相关链接 作为会议口译这一专门职业唯一的全球性专业协会,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会员身份被广泛认为是专业口译的最高专业认证。据AIIC网站显示,目前AIIC在世界各地共有会员2697名,中国内地有22名,其中14名在北京,8名在上海。会议口译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模式。如今上海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论坛等活动的密度越来越大,平均每周举行5.5个国际型会议,会议口译人才供需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其中同声传译人员已被政府部门列为紧缺人才之一。(记者陆静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