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扬州、番禺、花都等地正纷纷上马珠宝产业基地,一个年均增速近10%的庞大市场浮出水面,对珠宝生产和交易的争夺开始白热化——
深圳珠宝业站在十字路口
日前,记者从深圳珠宝首饰行业协会获悉,2004年,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加工总
值达到430亿,约占全国珠宝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中黄金加工量约占上海黄金交易所全年成交量的90%;铂金加工量占上海铂金交易所成交量的90%;钻石用量占上海钻石交易所全年成交量的80~90%。在去年中国名牌的评比中,首次参评的深圳珠宝企业一举拿下四个“中国名牌”,显示了深圳珠宝首饰品牌在国内的绝对“一哥”地位。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珠宝业作为全国最大的珠宝首饰生产基地和产业聚集核心,已经在国内站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至尊位置。有人甚至将开张不久的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比做赛格电子市场,把水贝—万山工业区比做华强北,说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终有一天,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会像赛格电子市场辉煌到可以影响世界电子产品的交易价格那样而成为世界珠宝价格的“晴雨表”。
但也有业内专家不以为然:深圳珠宝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可能大道向前风光无限;也可能被瓶颈问题制约,徘徊不前,反被内地其他城市超越。
困扰深圳黄金珠宝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碎石企业Vs聚合效应
截至2004年底,深圳有黄金珠宝企业1000余家,其中400多家为制造加工企业,批发、连锁销售企业200余家,宝石原料及半成品批发贸易企业超过100家。但这些企业中小企业居多,家族企业居多,而且多零星分布于沙头角、华发南、人民南、水贝等地,难以形成产、供、销链条的最优“联动”。
由于深圳的珠宝行业长期处于自发状态,产业布局因缺乏规划而相当分散。虽然有珠宝行业协会上下奔走,但以一协会之力,要促使产业布局规划之类的大手笔的落实显然不切实际。去年,坐落在罗湖水贝—万山工业区的深圳珠宝产业聚集基地终于挂牌,这让深圳珠宝人有了心定的感觉,但不少的珠宝品牌企业并不满足于租赁厂房,希望有自主物业产权的厂房。但这个想法要实现难度就大了。
人才匮乏是企业软肋
“加工一个戒指,深圳的厂只收二三十元,而香港、意大利的厂家却可以要价200多元。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深圳本地企业长期只能‘为他人作嫁衣’,严重抑制了本地品牌的发展。”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珠宝首饰系有关负责人介绍。据悉,深圳的珠宝业从业人员有11万之众,但珠宝首饰行业“持证上岗”率却不到5%。多数珠宝首饰生产企业仍是师傅带徒弟的“大作坊”形式。设计、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我市珠宝首饰行业城发展的瓶颈。
而珠宝人才的争夺战近年也愈演愈烈。今年,上海的老凤祥给自己的设计专才开出了年薪10万加分红的优厚报酬。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的珠宝企业也不遗余力地招贤纳才,频频向深圳的人才示好,这令本来人才就紧张的深圳压力更大。
品牌是木桶最短的一块
深圳的珠宝企业小企业居多,尚处于群雄并起阶段。很多企业研发设计能力低,没有品牌意识,因此产品同质化严重,相互复制、抄袭成为业界难于启齿的事实。
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会长许锦池先生曾有这样的比喻:名牌就像贾宝玉身上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聪明伶俐与呆若木鸡就是宝玉有无佩戴通灵宝玉的区别。
戴比尔斯2003年推出“惹火”系列,已在深圳大卖两年,仍是女孩子拿得起放不下的心头之好,其新近推出的水之恋系列亦受到都市白领的热烈追捧。在深圳的各大商场里,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惹火”几乎无处不惹火。其实,在深圳授权可以销售“惹火”系列的只有四家指定珠宝商,除此之外的商家,大多是“抄袭”复制的“赝品”。
去年深圳有四家企业的产品荣登中国名牌榜,爱得康、安盛华、宝亨达、萃绿榜上有名。但这些名牌不说与欧美的大牌有很大距离,就是与香港的周大福、上海的老凤祥等相比也是难望项背的。因此,珠宝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如木桶定律,品牌是最短的那一块,它决定了木桶盛水的多少。只有打造出含金量更高的名牌,深圳珠宝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随着近两年我国黄金珠宝首饰流通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年均增速近10%的庞大市场浮出水面,上海、扬州、番禺、花都等地正纷纷上马珠宝产业基地,对珠宝生产和交易的争夺开始白热化。深圳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绍武说,未来3~5年将是是深圳珠宝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抢逼”,深圳珠宝业不进则退。
作者:本报记者肖峰特约通讯员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