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千枚印章成大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4:23 扬子晚报
他从2000元买来的一筐印石中找出一枚黄牧甫的印章,一块大家都认为是赝品的鸡血石印章,他却独具慧眼认准是傅抱石的真品……经过十几年的收藏,身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的南京篆刻家侯勇收藏了近1000枚印章,成为这一冷门收藏的大家。 花2千元从一筐印章中寻宝 记者昨天走进侯勇的工作室,看到书架上陈列了数十枚大大小小的印章。侯勇说,这只是他收藏的近1000枚印章的一小部分。侯勇多年来对传统的篆刻艺术进行了很多研究,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研究篆刻少不了需要观摩印章实物,于是不知不觉间就开始了印章的收藏。 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有一些故事很让侯勇难忘。1993年,侯勇在黄山市的老街花了2000元买了一筐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印章石,当时有人认为他买得“亏”了,没想到回到家一看,竟然从这堆石头中发现了宝贝:一块黄牧甫的印章。侯勇说,“黄牧甫可是与齐白石、吴昌硕齐名的晚清四大家之一,是黟山派篆刻艺术的创始人,黄牧甫的篆刻作品现在的市场价格可不得了,少说也有几十万。” 记者在侯勇工作室看到一枚“勇猛精进”印,边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傅抱石刊”。侯勇向记者说起这枚印的来历:这枚鸡血石印章是他在南昌一家古玩店发现的,当时店主认为傅抱石是著名画家,篆刻方面不是太擅长,因此认为是仿品。“我当时就认定这是傅先生的一件珍品,毫不犹豫地花了4千多元买下来。”侯勇说,“其实,傅抱石最早是因篆刻而成名的,其篆刻水平达到相当高的境界,而傅抱石早年挂单酬印的地点就是在南昌的天宝斋。”后来经行家认定,这块印章确是真品。 收藏印章不要迷信石材 侯勇说,篆刻艺术近年来在国内艺术领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印章收藏也同样成为冷门。因此像他这样规模的印章收藏者,在南京是屈指可数的。对于印章收藏,侯勇很有自己的心得。他说,很多人判断印章的价值,往往首先根据印章材料的价值来判断,而侯勇认为,印章价值应该主要根据篆刻的艺术水平来判断,不能过于迷信石材,石头只是艺术的载体,一些用鸡血石、田黄制成的印章,虽然石材本身价值很高,但未必就是好印章。而且,石材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有涨有跌,而作为艺术品的印章价格相对稳定。 此外,同样是艺术品,印章相对于书画作品来说,作伪的十分稀少,因为石材具有爽脆性,篆刻下刀时会自然剥落,比如采用单刀冲刻方法时,会出现刀背面光洁、迎面毛刺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痕迹是模仿不出来的。 文人印章发源地是南京 侯勇告诉记者,南京篆刻家的水平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准,同时南京还是文人印章的发源地。他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明代中期,文徵明之子文彭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在街头看见一老人肩挑两筐石头,与一人争执不休。文彭询问其故,老人说:“他说要买我这两筐石,我挑着这些石头从江上来,路远又费力,而他故意压价。”文彭走近仔细一瞧,原来是作妇女装饰用的原块石料,心想这大概也可作印章吧,就说:“不用争了,都卖给我,我给你加倍的钱。”文彭得到了这两筐石,叫人解锯开来,成了一方方晶莹夺目的图章,其中质优者,就是半透明的“灯光冻石”。文彭于是自己动刀刻石,后来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文人篆刻艺术流派“吴门印派”。 印章艺术建议申报“非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侯勇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部分的印章艺术,应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印章,但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由于文化中断,印章艺术也随之失传;而中国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的印章艺术也一直流传下来,可以说,印章承载的历史信息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从事篆刻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篆刻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以前的官印中的篆书被废除,官印被普通的橡皮图章代替;民间印章也失去生存空间,原来需要盖章的地方大多被签字取代;文人印章方面,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及表现形式、技法等,出现了以狂野、怪异为美的不良趋势。 侯勇说,“正是因为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依然保持着数千年前的美学特征,加上目前篆刻艺术出现的濒危性,因此有必要将篆刻艺术通过申报非遗的方法加以保护和传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