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杜国立在书堆里沙中淘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 10:48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黄小伟 实 习 生 宋 潇 周丽鹏 发自北京

  一个17岁的河北农民,在北京的废品回收站里发现了旧书生意。18年过去,这个潘家园最早的旧书商在京城的旧纸堆里掘到了可观的财富。

  最近的一个周六,凌晨。杜国立早早起来,坐上那辆黑色的伊兰特轿车,向北京东三环边上的潘家园开去。车上还坐着他10岁的儿子杜辉。

  每到周末,大约从早上4点半开始,潘家园这个中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就变得热闹起来。杜国立是这个市场的历史上最早摆摊卖旧书的人。他今年35岁,一张国字脸,穿着白色短袖衬衫和一条灰色休闲裤,在人群中并不打眼。但他一踏进市场,就变得像个大人物,他的十几个亲戚朋友都在这里摆摊卖旧书,全是他领进来的。

  他是河北承德人,17岁那年初中毕业后被舅舅领到北京。那是1989年,他的那些早到这座城市的亲戚们大多在建筑工地上忙乎。第二年,北京政府专门以整顿城市经济为名将大批农民工清理出去。但像杜国立这样的外乡人还是一次次卷土重来。他们水银泄地似的渗入这座城市,各寻生路。

  杜国立的生路来自废品回收站。他1991年再次来北京时,身无分文,与其他三个人合租一间平房,月租40元。一开始,他在广安门车站卖旧杂志,先从废品收购站以8毛钱一斤的价格成批买下,然后到车站以1元一本的价格出售,最多一天也能挣上一百多元。在他印象中,最好卖的是一本名叫《大千世界》的杂志。

  他后来在废品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捆捆的线装书。他以9毛钱一斤的价格买下,装满了一辆三轮车,凌晨两三点钟拉到潘家园,拿张报纸铺在地上就卖,价格陡然翻了十几倍。

  他的旧书生意从此越做越大。直到现在,他已拥有了奥运村附近的两套房和一辆轿车,还有仓库里数十吨价值不菲的旧书。他在清华大学附近开了一家旧书店,同时开设了一家网上书店。但他还是更喜欢去潘家园摆地摊。

  宝贝丢得满地都是

  凌晨4点半,潘家园旧书市场刚刚开门。杜国立好不容易在门口找到了停车位,此时天依然漆黑一片。

  旧书市场是位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最南边,没有任何照明设备,买卖双方都打着手电筒查看货品及交易,黑暗中灯光点点,俗称“鬼市”。

  杜国立也随身带有一个红色的小手电,每次看货的时候,手电都贴在耳边。在他的周围,充斥着车轱辘声、小贩的吆喝声,还有一捆一捆的书被扔在地上发出的闷声。

  旧书区有三百多个摊位,分三排摆开,中间是顾客行走的通道。杜在其中拥有两个摊位,每年的租金是5000元,在他的隔壁,是他妻子的侄子的旧书摊,不远处,还有十几个摊位是属于他的亲戚。

  杜是家里三兄弟的老大,两个弟弟也都被他领进北京从事旧书生意。“他们都是自己卖自己的,但有时也‘串货’。” 杜国立说。“串货”的意思是互相帮忙买卖对方的货。

  刚到市场的杜国立并不急于开门迎客,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市场上各个摊位收货。他点着一根紫云牌香烟,边走边看。突然眼睛一亮,他把没抽到一半的烟扔在地上,用脚狠劲踩灭,便一头扎入书堆里。

  杜国立看中了一个席地而坐的红衣服青年的一叠书,其中有一叠是打包出售的民国书籍。对方出价200元,杀价后以180元成交,成交后,杜国立将书随手向后一抛,落入儿子的怀中,父子继续前行。

  在下一个摊位,杜国立习惯性地坐在一捆书上,翻看着一本乐谱,红色的小手电筒紧贴脸颊,他审视着乐谱的每一个细节。看了半天,他站起来失望地说:“唉,没戏!”

  和现在相比,杜国立的“美好时光”都在过去。1990年代初期,潘家园还没有今天的规模,当地的一些下岗居民,在现址西南马路边的坡上摆摊,把家里的旧家具、旧电器等旧货拿来卖。当时摊主大多是自行车来,自行车去,面前摆一块布,布上摆着破收音机、破钟表之类,卖旧书的就杜国立一人。

  1992年,他花了五十多元从废品收购站买了装满一辆三轮车的书,还外加一大口袋小人书,封皮全是用牛皮纸包好的那种。他拉到潘家园卖给一个同行,挣了1800元,这个同行又转手卖出去,挣了四千多元。

  “那时候我两点多就得起来,拉一车书还得拉着女朋友,到市场最少得一个半小时,干劲儿多大啊。”他说。

  杜国立后来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都到北京城各个废品收购站溜达。他的秘诀是请收废品的小贩吃饭,这样他们就能提前知道什么地方在出售旧书刊。尤其是政府部门处理的废品,常常有意外之惊喜。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