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文革藏品具有大众性深受青睐 (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14:09 南海网-海南日报

  瓷器中的“主席用瓷”。1975年,景德镇的陶研所为毛主席制作了一批生活用瓷,取代号为“7501”。这批瓷器共烧制22窑,实际成品4200余件,陶研所从中精选千余件送达中南海,其余全部被封存入库。后来,库存中的565件“7501”瓷被新加坡、上海等地藏家收藏。1997年广州嘉德冬季瓷器拍卖专场上,由湖南醴陵窑烧制的4只“主席用瓷”以8.8万元成交。

  投资须看存世量

  用藏家们的话说,“文革收藏品浩如烟海,无奇不有。”海口藏家周南捷认为,物以稀为贵,文革收藏品的存世量决定了其投资前途,尤其是那些相对稀少,不再能产生的物品。

  一般情况下,文物是在一个相当长时间过程中逐渐稀少下来的。然而文革藏品是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突然稀少下来的,文革结束后大量文革物品便被当“废品”处理掉了,这是由于特殊情况造成的物以稀为贵。

  此外,文革收藏品还注重地方性,很多文革物品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当时全国各地、各单位都在制作毛主席像章,版本不计其数,但各地的版本又带有其地方特色,比如海南的毛主席像章多出现椰树、天涯海角等图案。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何翔认为,地方越小、铸造越精美的像章价值越高,尤其金、银材质的价值更高,如果直接印有“海南革委会”或“海南军区”印制的更具有收藏价值。

  也有藏家认为,在收藏中古董收藏才是高雅文化,文革文物收藏不过是大众文化。也由此造成文革藏品的低价位,投资风险不大,这也恰恰为初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入门机会。

  何翔提醒,目前市面上的仿品也不少,尤其诗词、语录仿品较多,收藏爱好者不要热衷于攀比收藏数量,应对历史多些回顾和研究,以理性的思考和学者的心态对文革收藏品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交流,使这一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