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陈丽华:从事紫檀事业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09:32 人民网

  

陈丽华:从事紫檀事业30年

紫檀雕天坛祈年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陈丽华

  我的祖上是满清八旗之一的正黄旗人,记得小时候,家里陈设的还都是些祖上传下来的硬木家具,有架子床、顶竖柜、官帽椅、大画案,还有大插屏什么的。 这些家具大都是用紫檀、黄花梨木制做的,那典雅凝重的造型,寓意吉祥的图案,以及木材本身细腻的纹路,和淡淡的清香,都让幼时的我沉迷。对于那时家里的摆设,父亲很懂,常常对我说,这些都是好东西,能攒起来就攒,不能攒起来就是挂在墙上摆着也好。也许就是从那时起,让我开始对紫檀产生了兴趣。并因此而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算一算,从“文革”后期开始做古旧家具修缮,到回国开办紫檀艺术制造厂,再到今天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我从事紫檀这项事业也应该有30年了。从不懂到精通,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紫檀作为木中的极品,产地偏远、成材极难,而且“十檀九空 ”,因而大料极其稀少。为了寻找紫檀,我八下印缅的深山老林,个中辛苦也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这一切也都过来了。现在想想,为了紫檀,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这些年,做了那么多东西,迄今还没卖过一件,外人都很奇怪,觉得你光做不卖,那得耗费多少钱啊?我也这么想过,“寸檀寸金”啊,在紫檀上的投入,几乎是倾尽了我毕生的所有,我也想有回报。可是想想,还是不舍得。因为随着自己更深入地了解紫檀,我就越发清楚地认识到,紫檀艺术是民族的国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品,把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经由我的手恢复起来,把一批一批的工匠培养出来,让檀雕技艺能够从我这里传承下去,这才是我从事紫檀事业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檀雕艺术,讲究的就是手工制作,不用一根钉,榫卯插合,密不可分。不上漆,不上色,保持木材天然的纹理,这可是现代工业不可替代的。做一件,少则一年,多则得浩去数年的时间。这样的东西,卖一件就少一件,怎么舍得卖啊?当然,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也不排除通过拍卖等形式,让热爱紫檀艺术的中外人士拥有我的艺术品,毕竟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谈到我的紫檀制作和研究,就要说到故宫,说到单士元、王世襄、朱家溍这三位老前辈。可以说,他们是我的领路人,把我真正带进了“紫檀”这个大门。想想最初与三位老先生的认识,我迄今还记忆犹新。那是在1989年,我准备向当时的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捐赠一个“红木雕龙纹屏风” ,当时也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于是想找几位老专家给鉴定一下,其中就有这三位先生。开始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我一个女人家能做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记得这些老专家第一次走进了我的雕刻厂时,我是又激动,又忐忑不安。我不知道这些老专家们能给我打多少分?直到他们看完我库房里的作品,单老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藏龙卧虎哇!”,看着其他几位老专家的笑脸,我一颗提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当他们又听说我一件没卖过时,老先生们更高兴了,当即就表示回去后向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汇报一下我的情况。于是从那时起,故宫便向我这个普通的中国女性敞开了大门。直到今天,故宫的院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一任的院长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关照,让我进到故宫的库房里临摹样子,丈量尺寸,还专门派宫廷部研究明清家具的胡德生先生长期在我的制作厂指导生产。在这之后的十数年里,单老还来过几趟,王世襄、朱家溍两位老先生也经常来看,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他们每个人都对质量要求特别严格,在艺术上一点不含糊,对艺术品的尺寸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允许。所以说,如果没有三位老先生、没有故宫这十多年的支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的。

  在从事了多年的紫檀艺术制作之后,我渐渐感觉应该有一个场所,可以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让更多喜欢紫檀的朋友来此观赏和交流。在萌生了这个想法后的1998年,我开始着手于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又一次向我伸出了援手。明式彩画老专家王仲杰先生、木作专家赵崇茂先生、瓦作专家朴学林先生,这些来自故宫的古建专家们,几乎是全天候地盯在现场,亲自督导各工艺的流程。所以,到博物馆来参观的客人,不仅被馆内精美的紫檀艺术品吸引着,也被博物馆本身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着。到今天,中国紫檀博物馆已开馆7年多了,接待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各国的政要。近两年,我还携博物馆的藏品远赴美国、日本、韩国、

马来西亚等国展出,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另外,为了更好地传播紫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艺术,我又将馆内收藏的大型紫檀艺术品----“紫檀制天坛”、“紫檀制角楼”、 “紫檀制万春亭”、“紫檀制飞云楼”、“紫檀制六角亭”等,赠送给包括中国故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以及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内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以作永久收藏。

  说句实话,在从事紫檀事业的最初,我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从1976年,到2006年,三十年的时光,回首望望,这一路走来,充满着艰辛,也充满着无比的幸福,因为有紫檀一直陪在身边,有家人一直在身边默默地支持着自己。我的先生迟重瑞,他曾经饰演过《西游记》中的唐僧,却为了紫檀淡出了影视圈,多年来一直同我一起,勤勤恳恳,把全部的心血都融进了我们共同的紫檀事业之中。我的儿子赵勇、女儿赵莉、赵敏,对我十分孝顺,也非常支持我所从事的紫檀事业。我想,家人的支持应该是我这一路走来最坚实的后盾了。

  关于这本书,其实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劝我,该出本自己的书了,可我却常常以为自己还是个学生,迟迟没有付诸实施。这次,是在老前辈的鼓励下,在家人的劝说下,才有了这本书的面世。这时候的心情,竟然又像回到了当年初识三位老先生的时候,兴奋,又不安,像个等待面试的学生。这期间,王世襄、文怀沙两位老先生对我的支持和教益让我倍受鼓舞,两位老人,一个是研究明清家具的权威,一个是当代国学大师,都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了,在听到我出书的消息后,他们在百忙之中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为这本书出谋划策,并提供了许多极富价值的建议和忠告。王老为我的书题写了书名《丽质华堂》,“珍贵的材质,华美的殿堂”,并在其撰写的前言里,称紫檀博物馆的建立“不云绝后,亦谓空前”。文老亲自撰文,对我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所做的贡献也极尽赞誉,令我受宠若惊,同时也深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生,不仅多年来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今次又亲自为此书作序,借此,对于三位的鼎力支持深表谢意!

  可以说,这本书是对我从事紫檀事业三十年的一个总结,在这本书即将要出版之际,突然间觉得,要感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故宫博物院老院长王树卿先生、朱诚如先生,国家文物局老局长张德勤先生、张文彬先生,现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等各中央单位的领导们,北京市的各级领导们,还有很多很多,却无法一一道来。在此就一并向这三十年来支持我,帮助我的所有前辈们、朋友们致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