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音像收藏中的时代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 22:47  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25日电:今年40岁的田孝坤是河西区司法局干部。在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堆满一屋的5000多张各类磁带和光盘。为了购买这些磁带、光盘和相关播放设备,他在近30年中已经了花掉20多万元。说起这段经历,田孝坤说:“从过去自己翻录音乐磁带,到现在各种音像制品应有尽有,这不仅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从饼干筒“音箱”到DVD

  田孝坤从小就非常爱听音乐。上世纪70年代,由于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他家惟一的“电匣子”成了他爱不释手的宝贝。为了得到更好的音响效果,他常常趁大人不在家,把装饼干的铁筒倒空,然后再把电子管收音机放进去,饼干筒成了他欣赏音乐的“音箱”。

  1982年,家里专门为他买了一台电唱机。“那时候,这可是个稀罕玩意儿,常常是我家一放唱片,周围十几家邻居都凑过来听。”尽管年头很长了,田孝坤提起来却记忆犹新。1983年,家里托亲戚买的“珍宝8052”录音机成了田孝坤的新宠。他每天不吃早饭,把省下的钱全都用来买磁带。然而,每盒7.2元的价格在当时还是太贵了,田孝坤只得用翻录磁带的办法得到他心爱的歌曲。“那时空白带子一盘大概是4.5元。我同学的父母有出国的机会,总带回港台、欧美的带子,我们就翻录。”田孝坤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像制品也随着更新换代。田孝坤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录像带风行;1993年,LD昙花一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CD、VCD粉墨登场;世纪之交,DVD、压缩DVD异军突起,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工资收入不断提高,他的音像设备也跟着更新了一轮,什么组合音响、高保真录像机、DVD机等等,他都玩得得心应手。

  从“靡靡之音”到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精神家园如久旱逢甘霖。一夜之间,《小城故事》、《甜蜜蜜》的旋律响彻大街小巷,邓丽君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那时候,邓丽君的歌还被叫做‘靡靡之音’呢,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田孝坤回忆道。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越加开放。1983年以后,齐秦、赵传等台湾歌手的歌曲传入内地,风靡一时。“有《大约在冬季》的齐秦专辑,是当时市面上最贵的带子,9.5元一盒,可是竟卖得脱销。”上世纪90年代,音像市场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那时也是我买音像制品最‘疯’的时期了。但凡有新专辑上市我必买,一买就是一二十盘。”田孝坤说道。现在,无论是什么新电影、新唱片上市,田孝坤只要觉得不错,无论如何也要买下。尤其是电影光盘,从《列宁在10月》珍藏版到《指环王》的全球限量版,他都全部囊括。目前,田孝坤已收藏录音带、录像带和光盘5000多张。

  临近采访结束,田孝坤用电影名连缀,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赞颂:“三十年前,《关不住》的《英雄》经过《生死抉择》与旧的体制《决裂》;三十年间,《龙行天下》的《脚印》创造了一个《神话》;三十年后的今天,《赤橙黄绿青蓝紫》点缀着我们《沸腾的生活》!”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