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玉与水晶 但等知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3日 19:42 新民晚报

  茶人说到这里要告一个段落了,这回就说袁枚。作为一个福建人,而且是一个每天必饮乌龙茶的福建人,我对袁枚有感激之情——因为他对乌龙茶的知遇之恩。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是乾隆进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五十年的闲适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笔记小说《子不语》《随园食单》等。他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不满。

  我记得大学时代读他的散文《祭妹文》,哀婉真挚,古文论者将它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相提并论。成年后日子辛苦潦草,人自然就一天天俗起来了——《随园诗话》多年前读过一遍就丢开了,倒是《随园食单》经常翻翻,水陆生鲜,杂素点心,看袁子才侃侃道来,比看许多当令时文开胃多了。其中“茶酒单”论茶一节最是好看。

  关于泡茶用水,他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关于茶叶收藏,他说:“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关于龙井茶(其实可以涵盖所有细嫩绿茶)的泡法,他也很有心得:“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

  正是因为他深得茶中三昧,所以他的朋友、山西裴中丞曾对人说:“我昨天到随园,才喝到一杯好茶。”袁枚听了感慨地说:“呜呼!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对待娇嫩的绿茶,当然是袁枚“间不容发”的认识和处理最为相宜,弄成又苦又浓颜色暗浊的熬茶,可真是暴殄天物了。

  茶圣陆羽没有提到武夷茶(武夷山产的乌龙茶),后人认为是因为他没有到过武夷,所以不知道。我怀疑是因为在唐代武夷茶尚未兴起,陆羽觉得不值得去考察。但无论如何,《茶经》确实没有提到武夷茶。这就是我对袁枚刮目相看的原因:他不但知道武夷茶,而且对武夷茶的评价很高。他在“茶酒单”中这样记录:“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叶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他如实记下了自己转变的过程,说武夷茶享天下盛名是名副其实,还指出比龙井、阳羡都胜一筹,这样的评价可谓前所未有。

  如果乌龙茶有自己的历史纪年,袁枚到武夷的这一年,是一个应该大书特书的年份。

  更让我会心微笑的是,他还解决了我在心里给乌龙茶和绿茶定高下的难题。就像玉和水晶品格不同,说得太好了,简直绝了。绿茶清似水晶,乌龙温厚如玉,各有各的好处、妙处,何必一定要比较高下呢?当然,玉和水晶,都需要懂得鉴赏的眼睛。同样,不论是绿茶,还是乌龙茶,要发其真味、尽其精华,也都要等真正的知音。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