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古典乐迷的心灵笔记(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14:59  中国报道

  古典音乐教养的核心,就是世上最古老的音乐理论名著《礼记·乐记》所谓的“血气平和”,人禀血气而生,必然有各种物欲、俗情,古典音乐的作用就是使沸腾的情欲逐渐荡涤其原始冲动,回复为纯正、平静、和谐、优雅的人生境界。中国儒家“六教”之一即“乐教”,就是用音乐荡涤情欲,使人恢复本性禀赋的良知、纯洁和安静。常听古典音乐,不仅可以培育出澄澈淡泊的心灵境界、高雅脱俗的精神品格,更能营造出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全家周末一起吃早餐,必听莫扎特《普世欢腾》、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圣母颂》、《哈利路亚》等“圣乐”,一家全天心情都十分安静祥和;妻子怀孕期间,时常播放莫扎特的美妙旋律,儿子出生后果然聪明和顺,七八岁学作曲即能谱写《小奏鸣曲》等颇具莫扎特风格的作品,古典“胎教”真是信然不虚。

  毋庸讳言,自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的单线历史观影响,在相当一批人士中形成了“喜新厌旧”的浮躁心理,由于这一浮躁心理作祟,很多人判定古典音乐、经典文化“已经过时”,再加上最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商业主义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冲击,大量庸滥的流行音乐充斥着音像市场和大众传媒,败坏着观众的音乐品味和审美趣味。更不幸的是,大批青少年由于自幼缺乏古典音乐教养,认定港台日韩风格的流行音乐就是人类音乐文化的全部,久成浮躁之习,全然丧失了与人类高尚优美的经典文化接触的机会。

  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我在为学生讲解《传播概论》、《全球通史》、《媒介通论》等课程时,会大量播放根据经典文学名著、中西古典音乐改编拍摄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诸如《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记录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访华行程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永恒之城的四季》(根据维瓦尔第《四季》改编)、《千禧礼赞》(波切利2000年在罗马圣塞西莉亚教堂演出实况录像)等等,学生闻所未闻、叹为观止,有的学生修过此课后又随下一年级新生重听这些课,并且在拥挤的旁听席上随声说出我最爱引用的名言:“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音乐史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的名句),许多学生下课后打听购买此类光碟的地点,我就在黑板上将北京能够淘到此类光碟的音像店一一绘图以告,诸生无不欢喜,我也更坚定了在讲台上坚守崇高、击退愚昧的勇气和信念。

  聆听古典音乐,需循序渐进,最好选择西方古典音乐的最高峰——维也纳乐派三巨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先听较短篇幅的作品,然后逐步深入,同时旁及巴洛克音乐、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中的精粹作品,逐步培养起欣赏习惯和良好乐感;中国古典音乐宜听古琴、琵琶,逐步培育出温柔敦厚、清明旷达的心境;古典吉他曲,深邃凄美,尤其是西班牙作曲家塔雷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罗德里戈的《阿朗胡埃斯》当为首选;流行音乐亦可有选择地欣赏,譬如迈克尔·杰克逊、瑞奇·马丁、胡利奥与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窦唯、张楚、何勇的摇滚歌曲等均为上乘之选,切忌盲目跟风、盲目崇拜。

  最近200年,世变激剧、人心浮乱,古典音乐等经典文化是建树一个平静美丽的心灵世界、抗衡外在混乱的不二法门。中国古人以为音乐可以通达天地神灵,中国最早的经典《尚书·舜典》就深刻揭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神人以和”,即自然与人生的完美和谐。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立体声节目曾为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写过这样的介绍台词:

  “这一乐曲展现了德国进步知识阶层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随即,电台就传出了阿什肯纳齐演奏这首名曲的录音,清澈的音流送入年轻的耳鼓,带着一个民族葱茏的希望和一个灵魂从宁静深处所散发出来的纯净芬芳……但愿中国知识阶层、普通中国人,也能逐步建树起这样一个葱茏、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毛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