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67件千万元中国艺术品意味着什么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3:21 新浪论坛

  还有3件作品的高价由国人创下:香港刘銮雄分别以逾亿元买下安迪·沃霍尔和高更的作品,而雷诺阿的作品也在北京以1120万元被上海藏家纳入囊中。与此同时,一些藏家开始在画廊、博览会上着手收藏国际艺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击掌相庆之幸事,还是危险的发轫?

  应当说,对于收藏家个体而言,开始收藏国外的当代艺术作品,是视野的拓宽,是其个人趣味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公共收藏而言,却未必就是方向。公共收藏须遵循艺术史主脉,要脱离个人好恶,且要彰显民族文化的判断与艺术主张。

  我们记得,19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时,日本人曾支撑起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惊人天价。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收藏者在经济上付出惨重代价,而艺术市场也多年不振。实际上,价格的背后涉及到文化自信力,日本没有真正支持本土当代艺术的学术体制与市场机制。大和民族经济强大了,但内心深处对其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艺术的当代走向没有判断,他们把目光转向欧美,臣服于他者的文化、他者的眼光与规则,也便等于把自己民族文化的话语权转手让人。现下中国的经济一再被拿来跟20年前的日本相比,而中国富豪们财富来得更为凶猛快捷、知识水平不若前者。这种状况,又如何能够判断、选择、支持我们新文化艺术的方向?国人视野中的“国际艺术”,恐怕类似当初的日本,主要是制定游戏规则强势的欧美艺术,绝少看到印度、俄罗斯、拉美、非洲。同时也应当看到,纵使目前出现艺术市场火热的状况,也只是个别的私人资本进入,大量的民间资本、机构资本并没有进入到收藏领域。当这些资本明白艺术的重要,择机进入,让他们选择什么?是重蹈我们一衣带水邻居的覆辙,还是走我们自己的路、力推开放自信的中国新艺术?

  一年之内,千万元天价艺术品数十次炫人眼目,让人们为之惊喜,为之咂舌,为之怦然心动。然而,我们是否更应为之沉思?思考高价背后,是保藏文化的内在冲动,还是牟利的驱使?若纯然从牟利出发,如此之多天价一年间突然降临,未尝就不是对欣喜者与贸然者的另面提醒——利之所在,众资聚来,而有些“资”之所以来,恰为谋君之“资”;此外,古往今来又有哪一种商品永远价格上涨?更需长思的,是我们的收藏选择与文化走向——繁荣、疑虑与转折的当口,或许恰恰隐含着建立自己鲜活而自信、有判断、不媚不伪的中国新艺术与新艺术机制的良机。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