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收藏大变局(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5:40 新浪论坛

  由于现行的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在一次内部拍卖会上一口气拍走近60件作品。“拍卖行承诺‘保真’,其自身也承担风险,拍品至少比较可信。”在场竞拍者表示。拍卖公司则表示,整场拍卖会上不可能每件拍品都是精品,而提出“保真”这个概念,更大的意义在于营造一个诚信的拍卖环境。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艺术品鉴定过程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专家评估制度也尚未建立,对于当代艺术作品而言,保真还可以从源头上把握,而古玩字画方面,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当代名家和有潜力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的升温势头,将有力地印证这一波艺术品收藏的‘大牛市’!”资深拍卖师王济真很有把握地告诉。

  瓷玉器好日子要到头

  与书画市场的“热启动”相比,曾经在过去三年内风光无限的瓷器、玉器古玩的行情,就显得黯淡许多。对此,收藏和拍卖界人士处变不惊,“就像炒股有热点题材一样,前几年瓷器玉器热得发烫,多数珍品已经名花有主,现在市场上真正值得买的此类物件少得可怜,市场肯定要寻找新的热点来释放收藏的热情,满足投资收藏人士的保值增值需求。”王济真如是说。

  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部董事翁晓惠也对说,艺术品收藏的种类很多,关键要看收藏投资者的喜好。现在中国艺术品中好的瓷器越来越少,以后一定会往其他的项目发展,前一段时间文房市场开始活跃,而佛像以及很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项目应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漆器、犀牛角、笔筒、文房等藏品就有比较好的前景。她也坦承,“目前书画的热度最高。”

  瓷器、玉器之所以低迷,除了上述看法外,还有一个不雅的事实:假货太多。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杨静荣教授,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造假者执著破解了各类最新的瓷器和玉器检测仪。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他向透露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热释光鉴定法被破解,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实际也被制假者攻克——在造假者的“不懈努力”下,在收藏家面前,瓷器收藏品的信誉的确成了“易碎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