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艺术品拍卖如何重现辉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9:36 东方网-文汇报
-谷梁 艺术品收藏与拍卖,被人称为继股市、房产和汇市后的第四只经济蓄水桶,它是一个城市经济与文化繁华的窗口,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幕首日破两项纪录,首日进场人次1.5万,首日成交额500万。同年,民生银行在上海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中国现当代艺术品板块”。此计划类同股票基金,参加艺术品投资而分红。显然上海艺博的人气与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与艺术品市场的回暖有关。2007年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上海有两家拍卖公司拍卖总额超过了亿万元,它们是朵云轩与崇源。 艺术品拍卖的兴盛,它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投资与保值经济行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古今艺术品是商品,它在市场上有其价格参照,拍卖的成交金额受价格规律的影响。但是,古今艺术品的特殊在于,它的价值与价格中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创作,积淀着人类的思想与文化。一种优秀的艺术品,无论古与今,它都融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创造价值为一体。艺术品创造中审美的独特性,艺术品存世的稀缺性,艺术品历史价值的无可替代等,往往影响了它在拍卖中的价格定位。因此,一个城市艺术品拍卖与艺术品收藏的冷热,既反映了这一城市居民经济实力,更反映了这一城市居民的审美眼光与文化水平。 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它文化的软硬件指标有很多项,其中有一条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与政府主政的城市博物馆相配套的大批高质量的私人艺术品收藏馆。如果城市政府主政的博物馆是蓝色天幕中的月亮,那么这批私人艺术品收藏馆则像是围绕在月亮四周的星星,它们共同组合成城市灿烂的夜空。当今西方许多城市的私人艺术品博物馆,它们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为城市的文化旅游赢得了声誉,又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昔日的辉煌 今日的尴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远东大都市的上海,与其经济繁荣相一致的,艺术品的交易与收藏占全国半壁江山。叶叔重、仇炎之、朱三爷等一批上海艺术品商贾,他们是北京琉璃厂老字号古玩铺的座上客,从三代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名家字画、古玉杂项到宋元古籍,这批上海艺术品商贾眼力好,实力厚,背后又有大的买家,因此北京琉璃厂一批贵重价高难出手的艺术品,都流入了他们的手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香港拍卖行掀起明清官窑器热,就是移居香港的上海人仇炎之推波助澜的结果,至今国际与国内的拍卖市场,明清两朝的官窑器仍是人们的抢手货,价格居高不下。 与这些大商贾相关联的,当时上海拥有着一批与北京可以匹敌的大收藏家,他们鉴赏眼光高超,经济实力雄厚,家藏殷实,藏品堪称中国一流,并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收藏家相媲美。如潘达于收藏的三代青铜器,庞莱臣收藏的古代书画,袁寒云收藏的古玉杂项,郑振铎和翟启甲收藏的古籍善本,丁福保收藏的古钱币,陈光甫收藏的外国金银币,谭敬收藏的金石书画,孙伯继收藏的碑帖,陈器成收藏的瓷器,吴湖帆收藏的名家书画,刘晦之收藏的甲骨,叶恭绰收藏的文玩等等。上海博物馆今日能有如此丰富的我国古代艺术藏品,与这些上海大收藏家在新中国建立后无私的捐赠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品拍卖之槌首先在上海敲响,朵云轩的拍卖业绩独领风骚。朵云轩艺术品拍卖行一度是我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的风向标。1996年,他们的傅抱石八开山水人物画册,成交价320万元,创造了当时内地傅氏作品的最高价。2001年,敬华拍卖公司组建首拍,一炮打响,它的成交额排在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前三甲,仅次于北京的嘉德与翰海。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