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拍卖价格的正反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20:52 新浪论坛

  文/lala

  著名经济学家阿尔钦(Alchian)曾经说过:“价格决定什么比什么决定价格重要。”对于艺术品拍卖而言,这个洞见非常重要。因为长期以来,收藏者、经营者和艺术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几乎一直都是“什么决定拍卖价”。但事实上,拍卖价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得不关注“拍卖价决定什么”这个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问题。

  拍卖价≠成交价

  拍卖价很复杂。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艺术品拍卖“发现价格”的传统功能似乎正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失”,“拍卖价≠成交价”的观念则开始渐渐深入人心。在许多人眼里,艺术品似乎只能沿着历史上的拍卖记录“微移”才叫“合理”。一旦成交价大幅度飙升,甚至创出所谓的天价,就很容易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举例来说,2004年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在北京的春季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含佣金)的价格成交。两年后,有专家“怒揭黑幕”,透露说《杜甫诗意百开册》的私下成交价其实只有1800万元,6600万元(不含佣金)的公开拍卖价,是为了“便于买家好转手卖出”。鉴定专家立即成为了艺术市场上的“揭黑英雄”。

  耐人寻味的是,2007年此事又生波折。拍卖公司出示了买家的汇款凭据和公司的纳税凭据,昔日的“揭黑英雄”亦表示:自己只是听别人这么说,没有经过调查。虽然事实的真相至今扑朔迷离,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拍卖价的真实性绝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精品≠高价成交

  圈内普遍流行这样一个观点:书画也好,古玩也罢,真正的精品其实不会被行情所左右,在任何时候价格都是坚挺的。但遗憾的是,就我们的经验观察而言,事实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2003年的北京春季拍卖会上,最值得期待的两件拍品——郎世宁的《平安春信图》和石涛的《竹西之图》皆以300万元的价格起拍,分别拍到了440万元和420万元。但都没有达到保留价,并因此而流拍。

  在2004年的秋季拍卖会上,被《石渠宝笈》收录过的《太真上马图》,虽然在年代问题上有点争议——既有专家认为是五代周文矩之作,也有专家认为是宋代的作品——但专家们却一致认为:该画完全可以同国宝级的《簪花仕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相媲美。这件拍品以880万元的价格起拍,最高出价为1100万元,同样因为未达到保留价而流拍。

  在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备受各界关注的98块“梦斋甲骨”以350万元的价格起拍,一直拍到了440万元,也因为未达保留价而流拍。

  事实上,对于艺术品拍卖而言,随机性的影响非常之大,不容小觑。即使是举世公认的精品力作,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照样可能乏人问津,甚至可能意外流拍。任何艺术品的顺利成交都会受到系统性风险和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所谓“不被行情所左右,任何时候都坚挺”的艺术品。

  拍卖价=吸引力+炫耀性+投机性

  哥德哈伯(Goldhaber)指出:金钱和吸引力是双向流动的。金钱可以买到吸引力,吸引力也可以赢得金钱。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并不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到的注意力。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