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赝品猖狂如斯 权威鉴定机构缺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11:01 北京日报
2007年11月中旬,北京市文物局证实皇朝·诚铭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拟上拍的四羊方壶、九镶带钩、彩绘错金银瑞兽纹漆簋和彩绘云气纹贴金漆耳杯的其中三件为赝品,于是拍卖被紧急叫停。艺术品真赝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艺术品赝品泛滥何以猖狂如斯?归根结底,是由于权威鉴定的缺失所造成。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迫切需求一个完善、规范、有制度保障的专家队伍。但放眼艺术品市场,现状和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那么,如今的专家鉴定是何样情境?未来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对《文物天地》杂志总编辑朱威进行了专访,朱威对专家鉴定领域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艺术品领域,制假、售假、拍假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原因何在?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便会发现,过去是一个公立博物馆服务缺失和私立鉴定机构大行其势的过程。以1999年12月开始运营的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研究所、2001年6月成立的北京文博苑收藏品鉴定中心为代表的大批私立鉴定机构应运而生。据中国文物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06年此类机构数量就达80多家,其中,有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和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只办理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但未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和既未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认证又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三类。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鉴定绝大多数为他们所主导。 除了鉴定机构外,还有个人鉴定。从事个人鉴定的人多在博物馆、美术馆等相关机构任职,甚至担任各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职务,以出具鉴定证书等形式提供服务。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是,在法律程序上,与当事人有亲属或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其法律效力低于其他书证、物证。而鉴定行业恰恰相反,艺术家的亲朋、门生出具的证书享有最高信用——这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此等个人及民间机构因鉴定资格资质认证制度建设的缺失与滞后,使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出具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无法明确,以致某些鉴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肆无忌惮地指假为真。 其次,鉴定专家良莠不齐,诚信体系严重缺失。在发展迅速的艺术品市场,因需求而催生的“专家学者”的鉴定队伍已颇为壮观。这个群体中,专家学者有之,专职收藏者有之,商人有之,投机者有之,浑水摸鱼者有之。朱威将这些人分为三类:一为具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有辨伪识真的本领;二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尚有自知之明;三是胸无点墨的“张好古”,因“连升三级”而坚信自己为鉴定大师。于是,通过媒体等渠道,这些人在艺术品市场中如鱼得水,长期充当着为艺术品爱好者“长眼”的角色。 与此同时,对鉴定专家又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很大一部分专家学者利令智昏,出具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鉴定意见及证书。 再次,电视媒体的错误担当也使专家鉴定领域更加扑朔迷离。长久以来,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在鉴定市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很多弊端。曾经,某直辖市专家通过荧屏为一艺术品估价数百万元,后经披露,此件藏品为其自己所有,实际价格与所估价格相去甚远。可见,媒体邀请专家进行鉴定的行为不足以为信,类似乱弹琴的行为屡见不鲜。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某些电视编导竟安排一流的考古专家跨专业对不熟悉的领域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更是哗众取宠,令业界为之哗然。 专家鉴定领域的众象杂生使艺术品市场急需一个解决方案,使市场能发展有序。对此,朱威认为,建立权威且独立,并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不失为解决此种现状的一剂良药。 独立的鉴定机构加之以合理的监管,才可对专家鉴定的浊流进行标本兼治的整顿,同时也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持续繁荣。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