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犀角雕稀缺收藏的尴尬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 00:52 华夏时报

  春拍热捧 秋拍遇冷

  本报记者 于 娜

  备受瞩目的内地艺术品秋拍首轮已接近尾声,谁在直线上升?谁又遭遇了寒流?从拍卖结果中已见端倪。市场主角中国近现代书画正在复苏,回暖的速度和势头预示市场格局即将发生变换,而表现依然强劲的当代艺术又从中分走了一杯羹。在这场买家的争夺战中,正处于上升势头中的犀角雕首先受到了波及,首次推出的“灵犀聚珍——明清犀角雕刻”专场的27件拍品中,虽然不乏艺术精湛的角雕珍品,但成交结果并不理想。

  业内人士分析,投入艺术品市场的资金不可能无限放大,在中国书画和当代艺术的市场强势下,犀角雕收藏显然还无法与之抗衡。不过犀牛角作为一种世界珍稀资源,明清犀角雕大作在欧美艺术品市场上的追捧程度表明,它们依然会是高价藏品,且不愁未来的升值空间。

  皇室贵族垄断的奇珍

  “明清犀角雕肯定不是普通藏家能玩得起的,几百万元也就是个入门级的投入。”收藏者张先生觉得如今收藏市场上的犀角雕是可遇不可求。犀角制品过去也是只有皇帝贵族才能享用得起,而民间老百姓可能更多地是从

神话传说中了解这种奇珍异宝的。比如,犀角杯被称为“亥鸡杯”,鸡看见它就会害怕得叫,还有通天犀、白犀可以分水等等,给犀角雕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犀角这种产自国外的珍奇物品,最初在商代使用时,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药用价值,因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杯状,以犀角杯饮酒,既可醒酒,也可得到融于酒中的药性。由实用品转为工艺品,则是在宋代出现了有造型的犀角雕之后,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雕刻,以显示文笔和画工,但受到材料稀缺的限制,当时的犀角雕也是非常稀少。

  明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东南亚、非洲犀角流入中国,一时间宫廷豪门、文人雅士竞相搜求来雕刻制作,在明末清初将犀角雕刻艺术推向顶峰,以北京、苏州、广州三地的犀角雕最为突出,并涌现出了一批角雕名家。脱颖而出的犀角杯被进贡到皇宫,深得皇帝喜爱,在这种推崇之风下又促进了民间犀角雕工艺的发展。

  尤通,明代一位著名的雕刻家,犀角雕染色工艺就是由他发明的。据说有一次,尤通的父亲从亲戚家借来了一件雕刻十分精美的犀角杯,尤通据此仿制了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犀角杯,但美中不足的是新杯色淡。尤通就想了一个办法,采来了一些凤仙花(又名指甲草),捣烂后像染指甲一样给新犀角杯染上了颜色,结果连他的亲戚也分辨不出哪件是原作,哪件是后刻的了。

  宫廷造办处,清朝专门负责制造、修理和储存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的机构,康熙皇帝将各地的能工巧匠征入宫内,其中也有包括尤通在内的犀角雕刻家,为皇室雕刻各种犀角物件。如今我们通过博物馆里的藏品,还可以感受得到昔日皇家不计工本的奢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犀角仙人槎杯,是尤通的代表作。这件作品使用的是非洲犀角,同时采用了加热方法,使槎首的犀角裙边如同灵芝花瓣,巧夺天工的技艺惊艳于宫廷。

  稀缺资源拉动升值潜力

  “犀角杯遇冷可能会导致收藏家不会在短期内出手精品,上拍数量和质量有限;同时,由于其属高端藏品,非普通收藏者能望其项背,短期遇冷实属必然。但投资者不妨做个有心人,只要是真品,升值是必然的。”张先生对今年犀角杯秋拍市场的变化并不惊慌。

  “目前已知只有在德国一家博物馆里有两件宋代犀角雕”,对此,国内的藏家也只能是望杯兴叹,虫蛀、损坏使得年代久远的犀角雕难以流传下来,现存于世的老犀角雕不足4000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据说在解放初期,北京故宫收藏的成吨犀牛角原角被送到医药公司入药,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

  犀牛是世界珍稀动物,也是禁止捕杀的被保护动物,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任何猎杀犀牛和进行犀牛制品的交易都是违法的。市场上现在基本没有犀角出卖,随着非洲和亚洲犀牛数量连年锐减,现存的5种犀牛中,有3种处于灭绝边缘,其余两种也濒临灭绝,其中的爪哇犀牛仅存60头左右。

  同样是珍稀资源,相比之下犀角雕比象牙雕更昂贵,专家认为是因为犀角本身珍贵而且量少的原因。象牙是1万块钱1公斤,而犀角的价格按克计算,明清的犀角2000元每克,即便是新角,非洲角200元每克,亚洲角600元每克,明清的雕工好、体量大的犀角雕成交价上百万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犀角雕在清代末期,就被来中国的欧美人大量收购去,后来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露面。成立于1744年苏富比拍卖行和1776年的佳士得艺术品公司,在本世纪初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中,都曾有中国犀角雕的拍卖纪录。至今犀角雕的市场主要仍在欧美地区,因为存在比较大的差价,有人从国内买来犀角雕再到国外去卖,更多的犀角雕流失到了海外。

  “国内民间也收藏有好东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说,她曾在山西、陕西、杭州、南京等地的民间收藏者手中看到过明清犀角杯,但精品非常少,多数是现代仿明清雕工的犀角或者其他材料的雕刻品。

  专家提醒收藏者,犀牛角珍罕也要注意区别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因为亚洲犀角的价值应高于非洲犀角,过去曾认为非洲角比亚洲角的药性小而不入药。专家介绍,亚洲犀角的底盘为马蹄形,非洲犀角为马鞍形。亚洲犀只有一只角,长者约30厘米,短者仅10余厘米。非洲犀有两只角,前角长,后角短,长的可达80厘米,短的也有30多厘米。但在拍卖市场上,一般不会标识藏品是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进行判断了。

  精品大作价格尚未到位

  明清犀角雕在欧美市场拥有一群稳定的买家和藏家,成交率和拍卖价格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犀角雕时而占据了中国瓷杂专场的成交价榜首。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明代犀角雕双螭海棠型杯以1140.56万元成交,跃居当年中国文玩杂项的最高价;2006年9月纽约苏富比上拍的清康熙犀角雕仙人乘槎杯以203.2万美元成交,创下犀角雕拍卖世界纪录。

  内地犀角雕市场则一直被淹没在杂项当中,但在2005年以来,书画市场调整,瓷器市场不景气,市场需要新的亮点救市的时候,犀角雕得到了一个崭露头角的舞台,国内各大拍卖公司上拍的犀角艺术品数量大大多于往年。之前,上海敬华上拍的犀角雕数量每年也就两三件,而在2006年一年,就推出了16件犀角雕拍品。

  到2007年的春拍时,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几家拍卖公司推出的犀角拍品都达了10件以上,而成交率平均在百分之六七十。2007年中贸圣佳夏季拍卖会上,明早期犀角折枝花卉纹杯以392万元创下了国内犀角器的最高价。

  加之在今年伦敦佳士得和纽约佳士得的两场拍卖中,明清犀角雕都有不俗的表现,今年内地秋拍推出犀角雕甚至专场拍卖似乎是顺理成章了。但刚刚拍完的结果表明,一个明清犀角雕刻专场不到30%的成交率,说明了藏家对此专场并不买账。

  而有趣的是,北京诚轩在今年秋拍中,虽然只推出了7件明清犀角雕,但成交比较乐观,除了两件拍品未成交外,其余5件犀角雕全部成交,其中最高价者为一件87.3万元的明晚期犀角雕海兽图大杯,另外一件清晚期犀角整雕人物图大摆件以67.2万元成交。

  市场的一冷一热说明了什么问题?有艺术品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拍卖公司在推出新专场的同时,一定要审时度势。比如,在今年法国佳士得春拍中,珐琅器市场行情高涨。随后,北京长风在今年秋拍也推出了珐琅器专场,其中不乏精品上拍,但拍卖成交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试想如果将犀角专场放在欧美市场上拍,结果又将如何呢?

  虽然从今年秋拍结果来看,瓷器的表现依然平平,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回暖已是势不可挡,无论是藏家数量还是市场成熟程度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犀角雕收藏,当然不可能硬碰硬了。专家认为,虽然受到书画和

股票市场的冲击,明代犀角雕刻的大作依然会占据艺术品市场的高端,且仍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但年代不准确或者雕工、材质一般的犀角雕就另当别论了。

  专家提醒:别上了合成犀角杯的当

  随着海内外犀角雕收藏的升温和拍卖价格的上涨,2003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玩市场上也涌现了大量的“犀角杯”,收藏者有的以上千元“捡漏”,也有的花上百万元的高价购买。

  市场上真的有那么多犀角杯吗?北京故宫博物院杂项专家刘静告诉记者,这些所谓的犀角杯90%都是赝品,有的是根本没有收藏价值可言的合成犀角,有的是黄牛、水牛等其他动物角,还有的虽然是犀牛角,但不是明清雕刻,而是现代仿品。

  花犀牛角的价钱却买到的是水牛角、黄牛角,假犀角杯让收藏者蒙受了巨大损失。如何识别真假犀牛角呢?刘静认为,多数人把有竹丝纹的角当做犀牛角,其实这是个误区,牦牛、水牛角也同样有竹丝纹,而网络纹和鱼子纹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她发现有造假者将黄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开,一层层烫压,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来也有成片成片的竹丝纹,而且价钱不贵,很多收藏者上了当,吃了亏。另外,市场上还存在合成犀角做成的赝品,成份为树脂胶、石蜡等化学物质,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判断犀角杯的新旧则要看雕工,看作品属于哪个时代的风格。“从故宫的藏品可见,明代犀角杯风格大气、圆浑、花纹不满,庄严高贵,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杂,刻意显示刻工技巧,这是两个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风格上的区别。”刘静介绍,明代朱元璋实施海禁,多数犀角都是从非洲、爪哇、印度走私来的,材料稀少珍贵,所以雕刻家采用磨工浅浮雕,而清代海运进一步发展,进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员直接从国外淘买,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镂雕刻意展现刻工。

  清朝传世的犀角杯中也有很多刻意模仿明代风格的仿古杯,以乾隆朝最为突出。乾隆皇帝以好古闻名,当时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仿古杯,“清代很多杯是染色的,犀角本身的天然

蜂蜜色,经过工匠染色变成古铜色,古香古色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刘静在对故宫犀角雕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有的她开始以为是明代的犀角杯,后来在杯子被虫蛀的地方发现,虫子洞里是蜂蜜色的,说明杯子是清代的,仿的是明代的自然包浆。

  乾隆盛世,中国传统工艺达到鼎盛,官窑瓷器、名家书画如今都备受藏家推崇,乾隆朝的犀角杯是否也是如此呢?刘静认为乾隆朝的犀角杯不是最精的,明代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犀角雕采用了浅浮雕的精湛技艺,只在犀角上雕1毫米的深度,却能展现七八个层次,比深浮雕、镂雕难度更高,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让赝品看来像老杯,有的造假者按照清代的雕刻风格仿制了新杯,经过化学染色并抹上土做旧,伪装成出土器物来蒙骗收藏者,而据刘静介绍,犀牛角主要是碳酸成分,在地下极容易腐蚀,到目前为止还根本见不着出土的犀角器物。

  昂贵珍罕的犀角杯该如何保养?有些人采取了给犀角杯抹上一层油或者腊的方法,而刘静指出这种保养方法对于犀角杯弊大于利,涂油、腊反而损坏了原材料,掩盖了器物本身自然的浆亮,她建议收藏者要经常地把玩犀角杯,而不需要用任何涂抹。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