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介于双年展和博览会之间的上海当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9日 10:3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杨吟 上海报道 周文翰/摄影

  今年65岁的皮埃尔·于贝尔是当今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也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Basel)”评选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是日内瓦Art&Public画廊的老板。这位前瑞士滑雪、游泳冠军的性格中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浪漫和激情,说话语速偏快,很容易就激动得提高了音调。和多数保守的欧美收藏家不同,皮埃尔很乐意发掘不同于欧美文化的东西,他的三千多件当代艺术藏品被精心安放在瑞士的三个仓库里,其中不少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南美洲和非洲。在他的眼中,艺术品也许并没有国籍之分,只有好的、不好的艺术。很多人说皮埃尔的眼光,直接影响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使之成为公认的世界最好的艺术展会。

  据他的合作伙伴,中国艺术家周铁海表示,9月6日至9日在上海展览馆举办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SHContemporary,以下简称“上海当代”)从开始到现在酝酿了已经有三年时间,其间他们辗转于世界各地,和画廊、收藏家、艺术家积极联系,并认真评估了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创建一个“全新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可能性。最终,他们把城市选在了更“洋范儿”的上海,展场则定在前苏联1950年代在这里建的上海展览中心。

  实际上,在最近两年,随着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的类似当代艺术展会也已办得各有声色,国际画廊博览会、艺术北京、上海艺博会……它们各自打出高学术性、国际化、丰富的外围展览等王牌,争夺着画廊、收藏家的资源。自从去年秋天“上海当代”将要举办的消息传出,业内人士有的紧张,有的观望,也有的努力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人们猜测着,“上海当代”的开幕将带来国内艺术展会重新洗牌的局面。但皮埃尔表示,“这个展会其实不是一个上海的博览会,也不是一个中国的展会,它将为国际上的同类展会建立一个新的标准。万事都需要一个开始,我总是说,当火车从车站开出的时候,长征之路就开始了,这将是条不归路。现在到了上车的时间了,就让我们跟随这辆火车,看看将来会到哪里吧。”

  在“上海当代”开展之际,记者采访了皮埃尔·于贝尔。

  EO: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

  皮埃尔:1993、1994年我第一次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是顾德新的一件装置,后来买过很多在国外生活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陈箴、黄永纆、张培力、王度和严培明等等。但我并不是只收中国艺术品的藏家。我第一次来中国之前,很幸运地认识了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策展人侯翰如,我让他帮我组织了一次中国之行,在不同的地方做了一些演讲,特别是广州、上海和北京这三座城市。

    后来我回到了瑞士,但和一些中国艺术家保持着书信往来。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到一个国家的时候,很难理解那里的文化和艺术,甚至和其他大多数欧洲藏家一样,我当时并不喜欢这些艺术,因为我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审美影响很大。但随着我到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多,慢慢中国的状况也有改变,我才开始逐渐了解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同时我也一直在找寻新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非常活跃。

  EO:怎么会想到在中国做这样一个国际水准的艺术展会?

  皮埃尔:到了1994、1995年,我已经开始做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展览,还做过日本、印度、非洲艺术家的展览。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成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评选委员会委员的三位委员之一,但是每次我试图把中国、非洲、印度等国家的艺术带到巴塞尔的时候,过程都非常艰难,因为我们非常熟悉和专注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总是很保守。事实上,这个上海项目是一系列项目中的一个,今后我还准备实施非洲、南美等项目。上海是我整个项目的开端,我希望借此探索所有这些国家艺术家的生活创作情况。

  EO:你动用了个人的力量和关系邀请了很多国外收藏家,而展会中亚洲当代艺术部分只占了大概40%的席位,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品只有25%的比例,可不可以说,“上海当代”实际上是一个服务外国藏家的展会?

  皮埃尔:其实每个国家的当代

艺术收藏家都是不多的,比如瑞士,当我们开始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只知道收藏瑞士的艺术作品,而且这样的收藏家也不是很多;但当我们把展会做起来后,收藏家的数量也在增长。在中国,如果说现在可能只有10个真正的藏家,但我们的展会在这里举办过5年之后,也许这个数量就会上升到200个了。

  EO:您曾说“上海当代”将是一个“全新的”当代艺术博览会,“新”体现在什么方面?

  皮埃尔:我们有个委员会,周铁海、我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前总监洛伦索·鲁道夫(LorenzoRudolf)三个人一起工作。“上海当代”从操作上是很新的一个概念,因为这将是一个有策展的博览会。平常你做一个展会,你去找些画廊,让他们报名,他们自己决定带什么样的作品来卖。而这次展会,我们更多的去艺术学校、艺术家工作室发现令人兴奋的作品,然后再去接洽艺术家的代理画廊,确保这个画廊带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会。这次参展的很多画廊带来的是艺术家专门为“上海当代”创作的作品,可以说“上海当代”是介于双年展和博览会之间的一种形式。整个过程其实是挺艰难的,因为很多国外的画廊和藏家对来中国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他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藏家。在我们的国家里,那些最有影响的藏家,他们至少十年前就开始了收藏,而在中国,我们不可能花上10年时间来教育藏家去买国外的作品。我们这个博览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想在5年内建立一个世界最好的艺术博览会,这是一个需要一步一步来的工作。第一届“上海当代”将是个开端,我们希望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把国外的藏家带进这里的艺术世界,也为这里的藏家和潜在的藏家带来了外面的艺术品,让他们多多了解。对画廊来说,这是一个做广告的好时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把他们在这些年做过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知道,也通过这个平台和别的藏家或者博物馆取得联系,以后这些人可以继续去那些画廊,并保持联系。

  EO:如果仅从为藏家和画廊搭建一个相互联系的平台这个角度,那么中国已经存在的几个艺术博览会都做到了这一点,您的“上海当代”与它们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皮埃尔:正如我前面所说,“上海当代”最大的特点是,我们是有策展的博览会,也就是“艺术家导向”,而且这个艺术家导向也许在以后的艺术节中会更明显。我们专注于艺术家,我们先发现了一件令人激动的作品,然后去找这个艺术家的代理画廊。你会发现“上海当代”和北京、上海已有的展会不一样,你会看到不同的东西,看到真正的当下最新最令人兴奋的东西。

  EO:“上海当代”经过了“策展”成为介于双年展和博览会之间的一种形式,那是不是就等于它的商业味道没有那么浓重了?

  皮埃尔:我们的博览会当然是个商业的展会,展会的成功在于让每个画廊都赚到钱。因为对于那些画廊来说,他们会花很多的钱,运输作品、租场地、布展、接待收藏家等等,在运营上他们也必须花很多的精力去推广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这些都是投资。但你也要理解,画廊这门生意在近几年已经改变了很多,几年前(即使在国外也是如此),画廊只是一个挂上画等着客户来买的空间,而今天,他们必须为每一个艺术家制定一套方案来发展他们的作品。我们需要让这个展会成功,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去帮助艺术家发展他们的作品。另外帮助还没有代理画廊的艺术家找到合适的画廊也是我们的一项任务,在筹备“上海当代”的过程中,我曾发现了一个台湾艺术家,他当时根本没有和画廊合作过,像他这样的艺术家还有两三个,同时我又和一些画廊联系,我认为这些画廊会对这些艺术家感兴趣,我从中牵线搭桥。因为艺术家是创作者,很难直接进入商业运转,他做创作,然后需要另一个角色让他的作品变得受欢迎,然后才能保证艺术家有条件继续进行更好的创作。幸运的是,展览开始前,这些艺术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代理画廊,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展会已经成功了。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