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6年重庆收藏界十大新闻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16:47 重庆晨报

  1.艺术品拍卖场次增70%

  2006年,重庆共举行艺术品拍卖场次20场,比2005年的12场增加8场,增幅达70%。与此同时,2006年一些业绩或信誉欠佳的拍卖公司陆续淡出艺术品拍卖市场。

  据初步统计,2006年参与艺术品拍卖的总人数约3500人次,比2005年参与总人数3000人次增长12%%,但平均单场人数略有下降。

  重庆拍卖的书画部分成交总额全年约1000万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业内认为,去年新人进场资金占到30%走穴。

  随着收藏品市场的升温,地产、保险,以及一些协会纷纷邀请国内著名的鉴定专家到重庆。

  2.故宫专家山城鉴宝

  随着收藏品市场的升温,地产、保险,以及一些协会纷纷邀请国内著名的鉴定专家来到重庆。有的专家到重庆,是为主办方捧场,聚集人气,有的则是赚取鉴定费。

  2006年9月,故宫书画某专家来到重庆,上午受保险公司邀请,进行了一场演讲,下午在某地产商赞助下,为11件重庆藏家的书画作品进行了现场免费鉴定,其中有5件被断为真迹。

  10月,故宫玉器专家周南泉等人在某地产商赞助下,开展了艺术品鉴定活动。由于口头鉴定为免费,4个双休日每场持宝参加鉴定的群众有400多人次,除重庆藏家外,其他四川、贵州也有藏家前来参加鉴宝大会。

  3.罗中立作品拍卖过亿

  罗中立在2006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其作品累计拍卖超过1亿元。据雅昌网的统计,其作品的总成交金额已达到1.16亿元,成交率高达82%%。2006年,其作品多次达到每幅300万元的价位。

  4.张晓刚单幅油画达到1804万元

  2006年3月31日,在苏富比拍卖公司纽约拍卖会上,四川美院教师张晓刚的《同志120号》以97.9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9.79元)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价位已到了当代艺术作品的顶点,之后必将下跌。然而张晓刚的作品一鼓作气,当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会上,他的《天安门》以1804万港元成交,创下他个人作品成交价世界拍卖纪录。

  5.重庆本土书画家连创新高

  去年11月21日,北京保利2006秋季拍卖会上,李华生的当代水墨作品《己卯?芒种》以264万元成交,创造了重庆国画的“标王”。

  由于市场操作相对规范,重庆本土的书画作品基本能保持稳定增长。如苏葆桢47×44厘米的《葡萄》,2005年6月的拍卖成交价为1.2万元,去年4月同样尺幅的拍卖成交价达到1.8万元,1年内增值50%。68×45厘米的《葡萄》,2004年6月的拍卖成交价为1.8万元,而同样尺幅的作品,在去年3月的一场拍卖会,成交价达到3万元。年增值30%。

  另外包括李文信、郭克等重庆画家的作品均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

  6.“葡萄”第一人之争“葡萄第一人”引发争执。

  2006年9月4日,本报以《学生被封“第一人”,老师家人冒火》为题,独家报道了苏葆桢儿子苏甦与苏葆桢弟子方凤富就“葡萄王”的名誉争执。

  近年来,在许多公共场所,原西南师大退休教授方凤富都被称为“中华葡萄第一人”、“中华葡萄王”。但已故著名国画家苏葆桢儿子苏甦及其家属认为方凤富自封“中华葡萄第一人”称号,是将苏葆桢用毕生心血创造的《葡萄图》据为己有,是剽窃行为。而方凤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葡萄画技法方面也有创新。

  尽管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家称,就现行法律条款看,方凤富并没有侵犯苏葆桢的名誉权。但在整个事件背后,画家的炒作行为,以及艺术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7.拍卖会上买到假画打官司

  2004年4月,重庆某拍卖公司举行书画拍卖会,并许诺如果在竞买10日内,有两名以上省级以上专家对作品有异议,将全额退还成交款和佣金。

  市民金路涛(化名)在该拍卖会上,花10万元拍得齐白石等大师的9幅“名画”,但将字画买回家后,经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鉴定,其中7幅是赝品。金路涛随即向拍卖公司讨要10万购画款。

  双方无法就退款问题达成一致意见,2006年3月,渝中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拍卖公司称,拍卖公司对拍卖品的瑕疵不承担担保责任。公司称,退一步说,这9幅画即便是赝品,金路涛也必须拿出证据来,仅凭几个专业人士,不具备权威的鉴定结论。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市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但该机构以不具备近现代名人字画司法鉴定资质为由拒绝鉴定。

  去年4月26日,渝中区法院判决认定,拍卖公司不对拍卖品真伪承担担保责任,竞拍人未尽审查义务,驳回起诉。

  在拍卖会上买到假画状告拍卖公司的案件国内少见。这起诉讼提醒藏家,拍卖会上有风险,而由于拍卖公司对藏品真伪不负责,藏家务必小心。

  8.三星堆玉器真伪起争端

  2006年10月4日,在重庆某次鉴宝活动中,一位中年女士拿来的3件玉器———龙头纹戈、玉神人座虎坛、玉兽面形纹座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鉴定为三星堆文物,周南泉称,龙头纹戈在民间交流价格,在10万元以上,而另外两件立体的玉器无法估价。这一事件迅速在国内收藏界引起轰动。

  但是,当年10月8日,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倪志云和牟群对这3件“三星堆玉器”率先表示怀疑,认为这3件玉器是造假者利用已出土文物,有明显拼凑的现代加工痕迹。

  9.画家及家人参与现场打假

  2006年7月1日,本报以《原作者现场打假天价国画紧急撤拍》为题,报道了画家方凤富参与打假的事件。在某场拍卖会上,一幅《万朵红霞春意闹》起价50万-70万元,而作为该画创作者之一的方凤富明确表示这幅画是赝品。经过交涉后,拍卖公司当场撤拍。

  假画是书画收藏届最大的毒瘤。2006年,本报除了邀请苏甦等画家后人直接参与打假外,还与李文信、周北溪等画家的后人或学生取得联系,2007年将继续打击书画赝品。

  10.股市分流艺术品市场资金

  2006年下半年开始,股市不断上涨,频频创出历史新高,由此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

  在此背景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书画拍卖明显遭遇资金寒流,最为明显的是去年11月和12月,重庆举办的5场书画拍卖会,平均每场成交额不足30万元,其中某场拍卖会,成交额不足10万元。

  不过,在艺术品市场的短暂低迷中,仍有藏家进场吃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