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谁来赞助中国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09:2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顾维洁

  艺术赞助是支持艺术发展的基础力量之一。在美国,来自本国的对本土现代艺术的赞助及其体制的形成,是美国建立自己当代艺术形象的根基。而在日本,在过去的20年中,日本文化交流基金会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日本的当代艺术在世界各地展出,试图建立自己在全球当代文化舞台的新形象。而韩国也通过社会各界和政府赞助的光州当代双年展和文化交流基金会的运作来提升当代韩国的文化新形象。

  然而,对国内企业而言,中国的艺

  术赞助机制尚未有基本雏形。尤其是国内当代艺术的主要赞助来自海外。例如瑞士前驻华大使希克收藏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精品,1998年,他参与并设立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旨在推进和鼓励中国当代艺术。万宝隆则刚刚赞助了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方力钧的个展。

  国内公立美术馆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行政拨款。而这些费用往往只够日常开支,加上公立美术馆体制没有市场推广和融资部门的专业人才,所以上海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每次举办双年展和三年展等大型活动时,寻找赞助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也就无怪乎出现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靠卖画维持生计的困境和许多美术馆靠出租展厅度日的局面了。

  民营美术馆同样陷入经营和维持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其体制上的灵活性和当代性更深入人心,但是,企业投资文化的短期利益回报要求依然是目前它们面临的难题,加之中国政府没有对企业赞助文化艺术方面的优惠政策,获取不求回报的社会赞助之可能性几乎为零,民营美术馆由此不得不用非常规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以求得生存,这样的路到底可以走多远?估计谁的心里都没有谱。

  “这年头,商人都在谈艺术,艺术家都在谈钱。”有人这样戏谑地说。

  事实上,中国企业不是不具备赞助文化的能力,但是因为没有相关政策的实际支持而大多停留在某些急功近利的回报上。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广告效应和社会知名度,对企业来说,认识和欣赏艺术的人并不多,加上艺术观众又少,赞助商很多时候宁愿选择赞助受“万千爱戴”的红人红星、或者公众认知度更高的慈善事业。

  同时也有广告界的资深策划人士说:“其实企业都希望支持艺术项目,但其一是找不到信息,其二是找不到合适的回报点。”

  那么,谁来打破这样的尴尬局面?谁能赞助中国艺术?

  在上海双年展的“头脑风暴”现场,

奥美公共关系国际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张曼华认为,上海双年展在吸引赞助上可以更具策略性,一方面在做强上海双年展内容的基础上,以其国际化的品牌吸引媒体的关注、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另一方面通过调研,寻找一些过去赞助过艺术活动的企业,从国际性知名的大企业入手,再吸引其他的赞助商。

  “可以为赞助商提供一些回馈,但底线是不影响艺术。”张曼华强调,在国外的艺术展中,展厅里是看不到赞助商的任何标识,赞助商的品牌标记可能只会低调地出现在展览手册的后面。

  当中国当代艺术单幅作品的最高纪录在海外屡屡被刷新、更多的资金涌向中国

艺术收藏,当中国的艺术家变得越来越有钱的时候,中国的学术性和探索性的艺术展览却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到目前为止,这类展览大都是由公立美术馆和其他纯学术机构硬扛着,艺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往往差强人意,中国艺术很少能获得本土企业的赞助,实现盈利的学术展览更是少而又少。

  “对于上海双年展而言,商业运作是一把双刃剑。”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说,“但是我倾向于娴熟地把握它。商业运作会在很大程度上补充我们的经费,使学术活动更有空间和质量。但是,我们首先要向社会展现一个文化品牌应有的价值内涵,这样的话,企业就会自己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搭载我们的艺术活动,而不是单向提供赞助。我们也可以挑选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争取双赢。”

  对中国企业和艺术界来说,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赞助政策准备好了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