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广东艺术品市场缘何热不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一君

  直至今日,艺术市场还甚为流行“南冷北热”的说法。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人们对于广东的艺术品市场的热络寄予着厚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州嘉德夏拍总成交额尚未进入全国十强,拍场上的人气还是不太旺,“南冷”的状况似乎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实际上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广东一直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广东拍卖业成熟较早,深圳动产拍卖是中国最早拍卖当代书画的拍卖行之一;毗邻香港 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与香港艺术市场的沟通和资源交换;而其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特点更是让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优越条件的市场,最漂亮的市场纪录却与这里无缘。这不禁引人思考:究竟为何广东的艺术品市场热不起来?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广东地区虽然经济基础较好,但是文化底蕴较薄,因此投资收藏不盛。这种说法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没有看到本质的原因。广州在历来都是一个文化重地,也有着悠久的收藏传统。与其说文化的薄弱是原因,不如回头审视艺术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这样就不难发现,让广东艺术品市场目前处于被动地位的,正是由于市场重要环节的缺失,引发了市场结构失衡。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偏重举办艺术博览会,但缺少画廊建设。1992年由一批艺术批评家策划的“广州90年代首届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双年展的概念;1993年广州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也是博览会制度最早的实践,这些经验常被称为“广州模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地区到目前也没有几家在运作和影响力上突出的画廊,而松散的博览会无法弥补一级市场的缺失。没有规范的画廊在艺术家和藏家之间搭建桥梁,艺术市场也就失去了造血功能。不少广东的当代艺术家都在北京和上海发展,此乃艺术家资源流失;不少藏家没有意识到收藏当代艺术的价值,此乃藏家资源的流失。如此下去,虽然每年的艺术博览会仍然会被大量的行画占据,艺术市场的贫血症状很难改善。

  其次,藏家并不少,但缺乏收藏理念。从明清开始,广州一带就有了一批乐于收藏古玩的人家;近代也有人喜欢收藏岭南画派的作品;改革开放之后,受港、澳艺术品市场的带动,不少藏家在收藏中国画的同时也开始了油画的收藏。目前收藏古玩、名人手稿的藏家仍然占多数,多从古玩城等渠道交易,交易分散;而收藏现当代书画作品的藏家,受博览会中行画及赝品的滋扰,到后来往往是止步观望。由于没有画廊和拍卖行的有力引导,广东地区的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的接纳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收藏理念。

  最后,拍卖行缺少引导。目前在广东成绩最好的是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公司,相比去年的成交纪录,截至今年六月,11850.344万元的成绩首次过亿,比去年一年增长了将近一倍。这与广州嘉德的调整是有关系的。去年广州嘉德夏拍只有三个专场:版画、岭南名家、中国书画;而今年则增至中国油画雕塑、广东当代名家书画、岭南名家书画、“翰墨缘”名家留珍、中国书画以及翡翠精品六个专场。这说明市场还是具有相当的潜力,适当地引导市场投资方向,有利于释放这种潜力。广东地区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不论是“外销画”,岭南画派,还是目前的当代书画和油画,甚至是影像和多媒体艺术作品,都还有待于依靠市场的运作来形成稳定的行情,以带动长期持久的收藏。

  热与不热,其实并不重要。也许在北京等地区如此火热市场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忧患。所以“冷”也许并不是件坏事,如果冷静可以让市场更加健康的发展,那不失是一种有特色的地区模式。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虽然还很年轻,但是近二十年来的经验已经可以为各区域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参考。如果在二十年前,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今天,我们应该凭着已有的和学来的经验,自觉地去调整和完善市场结构,这才是成长的表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