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收藏 > 正文
 

中国美术馆变脸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11:52 财经时报

  黄振伟

  国家投资6亿巨资的中国美术馆“大变脸”扩建计划正在实施,这种对美术馆“硬件”设施的大改变,使艺术家们对中国美术馆各种“实质性”变革充满幻想。中国美术馆是否能真正担当起国家级美术馆不可替代的角色——由展览馆功能逐步转型为美术博物馆?人们正拭目以待

  “我想,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全体美术家这么关心一个展馆,一个国家馆。”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半年之久的范迪安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语道出了中国美术馆在中国美术界的一种“特殊”现实。

  从“展览馆”到“美术博物馆”

  在当今中国,虽然各种新兴的美术馆在不断涌现,但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在中国美术家及美术爱好者心中,具有独一无二标志性的意味。众多的中国美术家以能够在中国美术馆这样的国家级“圣殿”举办自己的展览为人生殊荣。

  而在美术界圈子内,“中国美术馆不美术”、“中国美术馆仅仅是展览馆”、“中国美术馆远远没有承担起国家级美术馆角色”等各种批评之声,多年来却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事实。

  目前,国家投资6亿元巨资的中国美术馆“大变脸”扩建计划正在实施,这种对美术馆“硬件”设施的大改变,使艺术家们对中国美术馆各种“实质性”变革充满期待,而半年前,中国美术馆馆长的高层调动,更是在美术界引发一场“

地震”。

  无论是“硬件”设施的“大手术”,还是美术界各方人士对于“国家馆”的种种期望,以及美术馆高层的“人事调动”,都在表明中国美术馆正在悄悄地酝酿着从内到外的“变革”,而中国美术馆的“变革”自然会给中国的美术馆界整体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

  面对中国美术界各方人士对“国家馆”的各种期待,自上任以来一向低调的新任馆长范迪安在今年年初高调地公开对媒体表示:“我们想,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数量要从多到少,展览质量要从平到高,争取越来越高,这不是美术馆自身的一个目标,而是美术界发出来的一种希望。同时,以后也将更加注重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

  伴随着美术界的这种希望,中国美术馆规模空前的“硬件大变脸”目前也正在一步步地按计划实施,投资近6亿元的二期工程在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已经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启动。

  中国美术馆二期工程的扩建计划是在老馆的基础上向西征地约1.8公顷,用于建设一座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地上地下各3层的新馆,中国美术馆的总建筑面积将由现在的2万多平方米增至6万多平方米。二期工程预计于2008年前完成,届时,相当于老馆面积两倍的新馆,将使中国美术馆多年来面临的收藏与展览场地紧缺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在“硬件”扩建的过程中,中国美术馆正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完成功能上的转变。中国美术馆为收藏20世纪名家作品而申请的2.5亿资金也已经正式启动,抢救收藏工作将于5年内完成。

  一如现在流行在艺术圈内的普遍看法,中国美术馆的这些“变化”是要真正担当起国家级美术馆不可替代的角色,将由展览馆功能逐步转型为美术博物馆功能,而这种转变正如范迪安所言是中国美术界的“一种希望”。

  中国美术馆的“瓶颈”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达3000多个,具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展,几乎都曾在这里举行,而重量级的国外精品展览更是先后“登陆”中国美术馆。在这些“风光”的大展背后,一个很现实的“瓶颈”多年来困扰着中国美术馆,那就是经费问题。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刘曦林说:“美术馆的经费来源应该主要来自国家拨款,美术馆具有永久性,同时收藏又有即时性,一件艺术品被别人拍卖走了你就没有购买权力了。如果经费紧缺,自然就给收藏带来了困难,而国家美术馆收藏功能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中国美术馆在美术界中的崇高地位,虽然使得很多艺术家以捐赠自己的作品和收藏为荣,但中国美术馆面对整个庞大的艺术品市场,捐赠显然是杯水车薪的。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馆为填补每年超出行政拨款达4000多万元的收藏经费缺口,以出租其展馆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以至于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在艺术界有着“展览馆”的称号。

  随着不断“展览”而来的问题是,在许多前卫的当代艺术家看来,中国美术馆是“传统”的,众多先锋前卫的艺术家只能让自己的作品在海外各种美术馆“流连忘返”,而无法在自己的国家美术馆“露面”。不仅先锋前卫的作品“无缘”国家美术馆,由于场地紧缺的问题,中国美术馆馆藏的丰富藏品很多都无法保持对公众的“开放性”。

  在谈到美术馆的展示和收藏作用时,著名艺术家徐冰认为美术馆“展示和收藏的作品应该是最能体现某一时代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现象的代表物,而又是由艺术的方式呈现的。展示是推动和帮助这种艺术的形成,收藏是为将来的人了解这个时代的艺术和文化提供‘证明物’。这是美术馆事业软件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国内绝大部分美术馆没有做好的部分。”

  何谓“专业”美术馆?

  以中国美术馆的扩建为标志,一个在艺术圈“传说”已久的“传言”似乎有了更多的“真实性”,那就是“国家很可能在2015年之前建造1000座新的美术馆。”这一传言虽然没有被相关主管部门所证实,但一个事实是,无论2015年的中国是否真能够出现1000座美术馆,至少目前是,在中国各地,民营、公立的各类美术馆正在不断涌现。在这种热潮面前,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产生,美术馆虽然正在被大量兴建,而美术馆的真实意义和“专业”标准却被广泛忽略。

  在艺术圈子里一向以特立独行著称的艺术家陈丹青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美术馆是“一群不专业的人在做一件不专业的事。”陈丹青认为,对于中国美术馆界而言,数量和规模显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中国美术馆界面临的是“太不专业、太不到位的问题”。

  中国的美术馆仍是行政机构,而且有些美术馆馆长缺乏学术视野和独立性。同时,他还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美术馆专业人才的良性培养体系,虽然有一些年轻人到国外学习了成熟的美术馆经验,但回到国内美术馆之后,因为没有资历,他们在国内美术馆界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那也就改变不了多少现状。

  徐冰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更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表达了对“专业”美术馆的期待:“美术馆的专业水准,我认为看两点:第一,对其呈现艺术品的态度;第二,收藏品的艺术定位。

  对其呈现艺术品的态度,是艺术家与美术馆的合作中通过每一个细节感受到的,艺术家对作品的呈现效果一般是苛刻的,好的美术馆总是在安全规定以及现有经费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实现艺术家的要求,这体现出对艺术这件事尊重的程度和对作品爱惜的态度,就我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工作的经验,这点是鉴别一个美术馆好坏的标准。

  按造徐冰的“专业”标准,他自己认为在中国美术馆界,广东美术馆可以说具备更多的启示意义,徐冰说:“就国内与我合作过的美术馆而言,我认为广东美术馆应该是最好的。”

  广东美术馆“崛起”的意义

  广东美术馆现任馆长王璜生,9年前第一次到广东美术馆时,该馆的土建才刚刚做完,一切还都是在建设中,王璜生绕了很多圈也没有找到美术馆的大门,最后只好从后门钻了进去。就是这个从“后门”钻进美术馆的馆长却用了不过9年时间,将广东美术馆“打造”成中国美术馆界最活跃、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在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期间,广东美术馆似乎真正承担起了作为国家的地方美术馆在珠三角文化生态中应当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次三年展在艺术界获得广泛赞誉,并引发了艺术界对于美术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广泛讨论。

  在首届广州三年展上,广东美术馆同样赢得广泛的好评,而艺术界最著名的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首次设立的“中国馆”也曾挪至广东美术馆展出过。

  广东美术馆在中国美术馆界以连续推出获得艺术界、学术界和公众强烈反应的当代艺术展而得到中国美术馆界和普通公众的共同认可。

  其实,与国外众多的著名美术馆相比,在中国美术馆界已经相当“成功”的广东美术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它不能被视为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仅仅将中国众多还囿于各种发展“瓶颈”中的美术馆抛在了后面。

  在谈到中国众多美术馆与国外美术馆的差距时,王璜生对记者表示说:“最大的差距是专业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方面的差距。

  美术馆的运作在西方已形成制度化和社会化,同时全民也具有较强的博物馆、美术馆意识,而对专业的要求也更达到相适应的层面。如果能在现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基础上做得专业和到位,中国美术馆业就能很健康地发展。“

  而范迪安在公开对媒体表示中国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也说:“在今天这么活跃的美术现象面前,有没有一个平台是能够做好学术过滤和文化选择,把非常纷繁的、非常活跃的现象,通过本馆乃至各方面专家的学术过滤和文化选择,使之推出的展览能够成为今天美术发展的一种学术上的,不敢说是引导、象征,但至少是一种学术上的趋势。”

  链接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毛泽东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近 7 万余件,藏品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建馆 40 年来共举办各类美术展览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 3100 多个。目前,中国美术馆二期扩建工程即将上马,拟向西征地 1.8 公顷 ,再扩建40000 平方米左右、面积相当于老馆 1.5 倍的新馆。据称,新落成的中国美术馆将不仅成为容量充足、功能完备、能适应大型国际美术交流活动的国际一流美术馆,还将成为一个开放、典雅、富有亲和力的艺术鉴赏与娱乐休闲中心,真正实现其公共教育服务和社会公益职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