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时旸
塞恩斯(Jerome Sans)是2006国际画廊博览会特邀嘉宾,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策展人,他的到来给博览会增加了更多国际的氛围。
塞恩斯曾任蓬皮杜策展人,同时也是瑞典斯德哥尔摩Magasin 3 Stockholm Konsth
all的副馆长。
1996年到2003年间,他策划了一系列个展,为世界各地艺术家亮相国际舞台提供了机会。
2000年,他创办巴黎东京宫,并出任该艺术空间的总监。自空间开放以来,他策划了多次大型个展,特别是他策划的几次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展,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窗口。因为此,在北京博览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塞恩斯。
《财经时报》:艺术策展人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你们是如何定位策展人身份的。想成为一名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知识背景?
塞恩斯:与艺术家一起分享那些不寻常的现场经验,并把观众置身于一个特定的背景当中。一个展览应该是一个辩论的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在法语中,展览这个词,包含着一个“定位”的含义。是参与其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认同。做展览的那种探险式的经历很类似于做电影。如果想把电影做得更好,不仅仅需要一个演员或者工作人员知道自己的角色,而是需要互相了解。这是个应该被每一个人分享的事业。
我通常更喜欢那种可以让艺术本身去“冒险”的展览,而不仅仅是那些应时的创作出来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种冒险来自与艺术家的内心。展览应该是邀请艺术家进入新奇的,无法预知的领地,展览作为一个实验性的标志应该像作品本身一样没有固定模式。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做一个已故艺术家的展览很难成功,或者做一个艺术家不在场的展览也很难成功的原因。
《财经时报》:你和中国的策展人合作过吗?你觉得东西方策展人在理念上有哪些不同?
塞恩斯:我并没有看出有太多的不一样。并且每一次我做展览的时候都需要和另外一些人合作。那是非常丰富的经验,你可以在同时学到一些东西并付出一些东西。这种对话可以使你处于一种无法预知的空间。
我的许多展览都和中国或者亚洲的策展人合作过。比如说,巡展“我的家属于你,你的家属于我”,在韩国和日本与Hou hanru合作,2000年的台北双年展和台湾策展人Manray.每一次都是互相分享灵感的奇妙经历。
《财经时报》: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艺术市场非常热。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艺术品市场?
塞恩斯:在西方国家,艺术市场也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艺术,从拍卖会上可以看出来有些当代艺术家比如,Maurrizio Cattelan,Damien Hirst,Jeff Koons,Richard Prince,Cindy Sherman,Murakami,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大市场。
《财经时报》:有些评论家认为国外关注中国艺术的时候,有时是因为艺术以外的原因,比如像从艺术作品中窥视中国独特的文化或者政治背景?你怎么看?
塞恩斯:我认为中国艺术被关注的原因有几个。因为它的文化背景,哲学理念和飞速发展的经济。中国艺术家是有价值的。
《财经时报》:你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塞恩斯:我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我与那些有挑战性的当代艺术家一起有很长的时间了。当Chen Zhen来法国的时候,我与他深入合作了好几年,他是我见过的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之一,同样的还有王渡。
《财经时报》:在西方,大多数策展人是独立的还是隶属于某些画廊和艺术机构?你认为这两种形式哪一个更好,你认为一个策展人是不是应该保持独立?
塞恩斯:是否独立并不是个问题。现在做独立策展人似乎非常时髦。但是那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不受约束,通常并不比那些机构的策展人自由多少,大多数西方的策展人都是在机构当中。对于我来说,独立意味着在一个没有实验可能的国家里构建自己的路。独立意味着对抗传统。独立意味着创造其他的方式和规则。艺术的自由没有什么疆界。重要的是要创造文化经验。
塞恩斯 著名国际策展人,曾任蓬皮杜策展人,2000年,创办巴黎东京宫,并出任该艺术空间的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