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在北京开幕。272件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艺术珍宝亮相京城。在谈到此次展览的价值时,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在开幕式上说:“我们带来藏品展示,让这里的人们在此就能感受世界的文明。”
本报记者 陈之川 发自北京
一条幽暗狭长的时光隧道,连接起200万年前的世界和今天,也连起了雾霭深锁的英伦三岛与幽幽紫禁城。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由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块开始讲述的。
272件珍品亮相北京
这块圆锥形青灰色石块,位于展厅入口处最醒目的位置,在它两侧有着打制加工的边刃和适于手握的造型,凹凸不平的表面上还隐隐可看到些许风化的痕迹。这小小石头虽然貌不惊人,可却已有200多万岁的“高龄”,而且它是人类起源的最早证据,也是大英博物馆珍藏的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石器。
据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介绍,当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都热衷于到亚洲寻找人类起源的证据时,英国人类学家利基夫妇却深入东非,在那里工作了40年,终于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
“世界文明珍宝展”共分为13个单元,即史前时期、早期欧洲、南亚和东亚、美索不达米亚、大洋洲、美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世界、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以后的欧洲、现代艺术。为了衬托出展品的历史背景,13个展区被装饰出不同的风格。走进古埃及展区,立刻能感受到金字塔下笼罩着的神秘和诡异。展厅中央的玻璃柜中躺着一具3000年前制作的女性木乃伊,代表了古埃及木乃伊制作的最高水平。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冲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展品而来,伦勃朗的《三个十字架》、达·芬奇的素描《裸体男子画像》、拉斐尔的素描《圣女像》等世界顶级大师的代表作就这么平静地排列在眼前,没有任何遮挡,完全是开放式的,除了不能亲吻大师们的作品,你大可以让你的眼球离他们更近一些。
参观路线并不漫长,但这一路走来,却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眷恋和不舍。每件展品都在讲述着一段历史,每件展品背后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不知不觉间,人类文明从起源发展到繁荣的发展史,就这样轻松地、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了。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说,虽然这些展品只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极小的一部分,但这些展品涵盖了从200多万年前至20世纪末这一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堪称一部以实物为文字的世界文明史书。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共保存了数万件中国文物藏品。遗憾的是,它们集体缺席了这个代表世界最灿烂古文明的展览。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白珍表示,主要是考虑到北京首都博物馆已经有大量能够代表中国文明的文物。对此,郭小凌表示:“大英博物馆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保存这些艺术品,对艺术品本身来说并不算坏事,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但是他们拥有数额如此巨大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他们理应可以归还一部分作为友好的表示,那会让中国人民感觉非常愉快。”
新首博和第一次大型特别展览
3月18日的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在首都博物馆进行了学术讲座,他说:“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大英博物馆1753年建立后,就想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建筑里,博物馆也是属于世界的,所以我们把展览带到了北京。”
的确,这只是一个开端。这不仅是大英博物馆在中国举办大型文物展的开端,对于首都博物馆来说,这也是它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准的博物馆在世人面前展现风采的开馆后的第一展。
首都博物馆原馆设在北京孔庙,可长期以来展馆面积狭小、设施落后。2001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去年12月才正式建成启用。可以说,首都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综合性博物馆。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拥有世界宝藏最多、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它为中国观众带来了这样一场机会难得的文化盛宴,怎样把握住机遇,以一种轻松有效的方式使得观众从这场文化盛宴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这对新首都博物馆来说是一场考验。
自从去年和大英博物馆签订举办此次大型展览的协议后,首都博物馆就开始在策展和布展等方面展开了精心的准备工作。为了衬托出展品的历史氛围,首都博物馆在布展时分别搭建了模仿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历史环境的展览背景。此外,还为展览配备了语音导览机、影像资料放映和更便于观众了解展览内容的电子触摸屏。
在展厅中的电子触摸屏上,可以发现“拼拼看”、“找不同”、“取埃及名字”等与文物有关的趣味游戏。现场的小观众尤其喜欢“取埃及名字”这个游戏,只要在屏幕中输入自己名字的汉语拼音,屏幕上就能显示像图画一样好看的古埃及文字拼法。据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祁庆国介绍,这些游戏和趣味问答都是该馆根据展览中的罗赛塔石碑这一展品专门设计的,希望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加深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对文物的印象。
首都博物馆能够在这样一些细节上下工夫,既丰富了观众在现场的视觉感受,也以一种轻松有效的方式帮助了观众对展品的认识,这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据首都博物馆策划部的孙主任介绍,展览首日观众超过了2000人。展览将在6月5日闭幕,近80天的展览期里,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预计,观展总人数将超过40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摄影记者王晓东摄
相关链接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藏品
大英博物馆中究竟有多少中国藏品不得而知,据有关报道说,至少有数万件,涵盖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只要去过那里的人,都会被东方部中国馆里展出的来自中国的珍宝量之大、品之绝而感惊讶:足有三层楼高的“阿弥陀佛”大理石佛像,清朝乾隆、道光和康熙年代的青铜寺庙大钟,明朝瓷制弥勒佛,公元8~9世纪丝画,明朝地府判官彩釉陶瓷神像,东周时期木雕,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开头部分摹本,陕西洛阳出土的墓葬官员陶俑,唐代金银首饰、唐三彩,清朝乾隆年间的青铜大鼎(曾经一度被放在大英博物馆Montague Place 入口,作为筹集博物馆捐款的盛器),以及无数的玉器、碑拓、壁画等,不计其数,都是惊世之绝品。
据东方部的工作人员透露,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藏品数量惊人,出于技术性保护的原因,参观者在馆中能够看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曾在博物馆内做过研究的中国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介绍,他个人在馆内收藏室中见到据称在191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的一个姓王的道士那里买得的敦煌壁画就有500余幅,另有各代刺绣品150多方,唐代版画50幅、晚明清初版画70多幅、乾隆铜版画100多幅,还有20世纪的中国版、绘画。另外,他也提到了一大批被称为《文革瓷》的文革时期的瓷器及其他艺术品,如毛泽东语录、样板戏人物等。
英国收藏家杰西卡·罗森编辑出版的《大英博物馆中国艺术文献》一书有400页之多,但也只是对大英博物馆中部分重要的珍品作了详细而精到的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