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艺术品市场 > 正文
 

今年春季犀角牙雕行情将看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16:32 东方网

  从2005年底的艺术品秋拍落槌结果来看,一部分当代名家的书画行情看跌,与2005年春拍时热火朝天的情景相比,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种情绪和形势是否会影响和延伸至2006年的春季,这是整个艺术界和收藏界都关心的事。

今年春季犀角牙雕行情将看涨


  在深层次上探究

  笔者以为,2005年秋季书画市场存在的弊端,除了伪作泛滥外,人为的炒作因素过大。艺术品亦是商品,从商品比质比价、按质论价的原理来看,当代书画作品的市场价格实在太高。中国人讲究“盖棺论定”,因为健在的书画家在他们身边有许多学生和追随者,书画家本身也会有许多“光环”,什么教授、所长、委员……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为了抬高本地域的“身价”,也会有意、着力地加入“炒作”的队伍。但人作古后,“光环”随之消失,书画家艺术作品的价值就不光与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力作相比较,而是与中华几千年来所有的书画精品相比较,那么,该排到老几呢?我们不应忘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发生亚洲金融风暴时,曾有好多刚刚去世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不涨反跌的历史。艺术品市场上潮起潮落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紧张和丧失信心。相反在书画市场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挤掉不应有的泡沫,相对清纯的局面必然会跟着而来。

  再从2005年秋季艺术品市场的资金源头分析:自当年春拍过后,大部分浙商已经将资金从书画市场中撤出投向了其他的领域。另外2005年的

房地产市场,由于政策抽紧,房地产的老板们目前已不可能在艺术品市场中像以前一样一掷千金。要知道上述两部分人在我国的融资活动中颇具实力,他们的“撤退”预示着千万数、百万数的拍品在今春可能难以落槌。

  基本面仍将看好

  但是,当今我国整个艺术品市场还是火红的,收藏者队伍越来越壮大,精品供不应求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目前预测2006年春季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从成交的单项金额分析,数千万元一件成交的拍品可能会寥若晨星,除非遇到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物件。与此同时,数千、数万、数十万元一件的拍品将大量成交。从拍品的各个门类分析,应该作市场细分,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书画市场中当代书画有一部分将会有所调整降温。中年书画家的作品异军突起,近代和明清书画,尤其是明清书画的价格将会小幅上涨。

  

瓷器杂件市场中明清官窑,尤其是高档官窑将继续飚升,从而与一般官窑和民窑瓷拉开距离。随着文物政策的不断开放,高古瓷(老窑瓷)也将会与铜镜收藏一样,渐入佳境。杂件中一部分以前罕为人知的艺术品种和古代的工艺美术家将被挖掘出来,还他们以应有的地位。

  细说犀角象牙雕

  犀角、象牙雕刻品收藏行情继续看涨。2005年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犀角、牙雕作品估价不仅比2004年高出了近一倍,如2005年春季上海青莲阁拍卖的一只犀角杯成交金额92万元。秋季博海拍卖犀角杯近10只,平均成交价每只40万元。这和十年前的市场价格相比约上涨了近20倍。明清牙雕和晚清民国时期的牙雕精品亦显暴涨的势头。2004年信仁拍卖中的一件明代牙雕寿星梅花鹿坐像,已局部风化开裂,其一双鹿角已失,仍竞价至25.8万元才落槌。

  犀角、牙雕艺术品拍卖行情看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上世纪80年代末始,我国加入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国内大中型的象牙雕刻厂都政策性关闭。同时欧美国家也将象牙列入禁售项目,象牙原材料流通遂告停止。在这种形势下,牙雕工艺后继乏人,存世的牙雕精品势必越来越少,价格必将上升。

  二、因书画拍卖不景气,一部分资金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门路。陶瓷、青铜、杂项等鉴定技术相对象牙要复杂得多,没有象牙较易判断。

  三、牙雕艺术品几乎没有国外回流扩盘的后顾之忧。因为从境外征集牙雕品返回国内拍卖,目前在法律上还是行不通。牙雕艺术品即使在国内迭创天价,境外的持有中国牙雕的藏家也只能“望牙兴叹”,无可奈何。

  四、犀牛角雕比之象牙更珍稀十倍,犀牛中的亚洲犀已经绝灭,非洲犀牛已列入“珍稀”行列,犀角雕刻的历史在我国晚清已经划上句号。目前在市场出现的只是拍卖公司经过精心策划和收罗的结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