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席 张柏
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古迹遗址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40余万处,其中近7万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世界遗产3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自然混合遗产26处;已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此外,中国现有各类博物
馆2200余座,馆藏文物总量在2000万件(套)以上,其中,国有馆藏文物1200多万件(套)。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并出台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行业规范管理文件。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中央财政在“十五”期间在文物古迹保护方面共投入资金22.37亿元,比“九五”增长了20.5%。今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每年将投入2.5亿元,用于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遗址进行重点保护。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在重视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处理好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注重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整体环境以及历史风貌的保护。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我国考古专家和相关部门严格贯彻《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古迹遗址保护仍然显现出很多环境问题。
第一,古迹遗址环境的定义。古迹遗址环境的定义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即使没有不同意见,或者不同意见很少,但是所指代的具体范围也不一样。我们平时所说的环境,是指在文物周围能看得到的物质环境——比如在保护范围里面、在控制地带里面建个房子,这对文物是一种破坏。而专家们提出,文物还有其他方面的环境,比如历史风貌文化环境——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街道的哪个角上建了某个建筑,当时的历史风貌当中有它的历史定位,如果把这个建筑周围的环境改变了。虽然文物本身没有改变,但街道全改了,当时的文化布局没有了,这也是一种破坏。
现在,还有专家提出环境污染的问题,包括空气的污染、声音的污染等,这些也应该是文物环境的一部分。以敦煌的壁画为例,以前我国的专家并没有意识到空气污染对敦煌壁画的危害。直到他们与美国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对敦煌的壁画监测了十多年,才发现到敦煌壁画是很脆弱的,空气里含二氧化碳过多,其颜色就会褪得很快。有的壁画参观是限制时间的,目的就是出于对空气污染和声音污染的考虑。
第二,古迹遗址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第三,背景环境的动态变化。环境的变化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有一些是合理性的变化,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变化,甚至是破坏性的变化。怎么样保护合理性的变化,抑制不合理的变化,反对破坏性的变化,成为专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第四,古迹遗址线性环境的挑战。所谓的文化线路,不是一个点的文化与文化环境,文化线路也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比如丝绸之路,有陆路丝绸之路,有水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个大文物,当初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信息之所以从这条路传播,就是因为它有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和文物本体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注意文化线路的环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