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峰
“如果在哪个城市办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美元”。 6月12日即将闭幕的蓬皮杜“新浪潮”法国当代艺术展却并没有在天空撒下美元。观众没有像预期那样去领略法兰西艺术特色。
这一被誉为最能体现“法国文化年”创新精神的重点项目自4月28日开展以来社会效益良好,但是经济效益却并不尽如人意。“中法文化年的所有展览基本上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所有的项目都要靠国家补贴。”此次蓬皮杜“新浪潮”展览的具体操办人王昱东说。据了解这次展览的门票收入微乎其微,操作方哥华文化集团也完全没有从中华世纪坛的门票收入中有任何分成。
哥华文化发展集团李丹阳副总经理说:“现在的展览除了品牌性的展览和政府关注的展览,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好以外,其他展览收益都比较一般。办得好的展览一般都会盈利,但是文化艺术类的会展比较难做。”
艺术类展览是否真有一些曲高和寡?李丹阳说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些展览的关注度很高,但是来的人并不多,而赞助的企业就更少了。据了解文化类会展的收入基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观众的门票,二是基金会以及企业的支持。在发达国家企业投资文化艺术行业一般是可以免税的,并且企业投资这些文化艺术行业可以获得长期的收益,这个收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看莫奈的画作,欣赏安德鲁斯的建筑设计,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情操的陶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修养的一个最有效途径。”来观看展览的李先生说。
制约艺术类会展的水平在于:展览的规模是因素之一。与动辄十几二十万平方米的国际顶级展览相比,能够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的国内展览不多见,展览的前期投入也不是很够。场地的规模,以及媒体投放量、公关联络等这些数量上都不够。在德国,展会主办方一般自己拥有展馆,可以自主决定展会日期。拥有场馆最大的好处是培育品牌。汉诺威展览就成了世界展览业的知名品牌。
策展的水平高低影响展览的效果。展览主题是否吸引人,展览的内容是否设置合理到位。李丹阳告诉记者他曾在欧洲的一个艺术展会上看到展厅的道路设置非常合理,观众不需要走弯路,并且还能参观完所有的展品。“这就是差距啊!”李丹阳感叹说。国际大展不仅办展主题鲜明,同时主办方对参展商和观众的专业性要求同样很高,其对参展商的遴选甚至“挑剔”。“对观众进场有一些适当的限制,这对展览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现在是没有观众可以限制。”李丹阳无奈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