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的断层 元青花悬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 15:24 新民周刊 | |||||||||
在所有的古陶瓷之谜中,元青花之谜恐怕是最不可思议的。作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元青花在中国600多年来无史可稽、无人所识,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是一个外国人。 而这只不过是一部元青花传奇的楔子。 禀性迥异
在传承有序的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元青花仿佛一个突然跳出的亮点。景德镇宋代生产的瓷器素以亭亭玉立的细雅格调而闻名,到了元代,除了一些品格清淡的小件生产,那些多数收藏在伊朗、土耳其博物馆的至正期元青花大器却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 “这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说。 “元代有数字崇拜,成吉思汗起兵时树9面旗,任命9名大将,他警告下属们:‘将来不要犯9种错误’,元青花装饰多达9层也不奇怪。”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推断。 元朝统治得到巩固之后,由于民族间的复杂关系,在政治上,他们把各民族人民分成贵贱四等,汉人、南人居末。在政策上,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采取分化的办法,一方面给以高官厚禄,一方面加以镇压。蒙古族原是游牧民族,本族风尚很难被汉族士大夫接受。一部分士大夫苦闷地走向山林,做起隐士,而元青花的绘画题材与笔法,显然也受其影响。 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美学博士许明告诉记者:“不少文人为生活所迫,完全有可能流落到景德镇去画瓷瓶,因而元青花之画与其他朝代那些匠人之作有天壤之别。也正是因为元代为外族统治,明人不仅鄙视元人文化,更不承认它的艺术成就,导致史书上没有记载。直到民国时期,古玩家还普遍认为元代不重视古陶瓷生产,更不会欣赏青花。” 元代为什么会出现器型高达70厘米的葫芦瓶、口径达50厘米的大盘、口径达30厘米的大碗?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在“文革”时期为国家抢救了众多国宝的孙学海老先生推测:“这可能与元青花外销的主要市场——中西亚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分不开。手抓饭需用大盘,大执壶用来洗手。” 来料加工? 80年代后,我国古窑址也出土了元青花,然而没有一件出自元代皇帝和藩王的陵墓,蒙古贵族果然“不好这一口”?中国古代外销贸易瓷里中低档日用瓷占主流,那些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元青花”,何以跋山涉水、纷纷在异国王宫安家落户?元瓷所用青花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呈色浅淡,多用于纹饰简单的小型器物,而让元青花呈现出蓝宝石般鲜艳色彩的是一种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在我们这个拥有丰富钴资源的国家,为何要专门使用这种进口钴料?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所长认为:“景德镇生产的销往西亚的元青花瓷,是元文宗赏赐统治西亚的伊利汗的礼品。设计者应是在中国元朝服务的波斯艺术家,或精于伊斯兰艺术的汉族艺术家。” 然而记者也听到这么一种颇为新奇的说法:“蒙古贵族喜用的不是瓷器,而是金属器。但青花瓷美丽的蓝白色调,正是伊斯兰国家最崇尚的色彩之一,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人们还相信这类容器有鉴别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据说青瓷一旦接触致命毒物就会破裂或者渗出水气。 “西亚商人带着苏麻离青来到景德镇等产地,专门按照伊斯兰文化生活习俗订烧。来自西亚的工匠可能还直接参与了元青花的设计制作。” 苏麻离青的产地也是百年悬案。 土耳其托普卡比陶瓷之旅的第一功臣蒋奇栖女士根据土耳其专家的点滴线索,最终证实盛产钴矿的伊拉克索马拉(Samarra)为原产地国人遂以其产地的中文音译称呼这种釉料为“苏麻离青”。 明朝宣德之后,苏麻离青为何神秘地消失,再也不见踪影?元青花窑址究竟在哪里?至正期青花如何断代?中国民间有无元青花?这些问题接踵而来,众说纷纭。 隔着数百年的断层与空白,元青花悬疑注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