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拍卖的十个话题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8:57 《艺术市场》 |
文/海 燕 一、1992 拍声槌起 1992年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文物商店等几家单位联合举办文物拍卖展——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这场当时颇为轰动、事后看来并不算太成功的拍卖揭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 卖市场的大幕。它在很大程度上撞击了传统的文物政策,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对象。尽管关于“文物到底可不可以拍卖”的争论一时间风起云涌,“一种观点认为,文物应由国家垄断,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样既不可能又不利于发挥民间作用保护文物”,最终没有任何论点真正占据上风,赢得更多的认可。甚至时至今日,这两种声音依然在文物界回荡,能说的只是这次拍卖,使中国大陆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拍卖,而这已经很重要了。二 、1992 前沿先驱 精明的上海人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拍卖公司——朵云轩,(于1993年6月20日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成功地举办了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155件晚清迄近、现代名家书画精品,被专程前来竟拍的港澳台及内地买家竞拍,拍出117件,成交额829万港元,超过所有拍卖品估价总额的百分之六十。)朵云轩的成立被认为是地处前沿阵地的上海人较早较好地领悟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结果,具有着曙光般的意义。 这一年,还有一个拍卖企业和一个人应该被提及,就是荣宝斋的王大山先生。他曾在香港与协联古玩拍卖行联合成立拍卖公司,该公司连续三年每年春秋举办两届拍卖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要的是它虽然设在香港,但毕竟由国人牵头设立,为其后在中国大陆设立的众多拍卖公司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1993 执着入市 1993年在中国拍卖十年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众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2003年看作是拍卖十周年的纪念,仿佛之前只是一个序曲。 1993年5月18日,是嘉德人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同时对于中国拍卖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一天,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股份制拍卖公司在北京长城饭店正式宣告成立。嘉德公司几乎把国家文物鉴定委员悉数聘为艺术顾问,且通过20多家股东广招国内外收藏家和工商企业家,为其日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但当时的中国文物市场并不乐观,它“既无清晰的市场环境,又无明确的法律保障”;它“酝酿着躁动,萌生着期待,当然更充满着躁动之余的迷惘、惶恐与不安”。 据嘉德“元老”寇勤回忆:“嘉德成立之初,业务咨询电话者无数,但来电者中敢于留下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者却寥寥无几。而另一位在“文革”后喜获落实政策的藏家,守着价值上百万家财的文物,却穷得装不起一部家庭电话,与其联系都是通过住宅小区电话传呼站的大喇叭实现。”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有着太多的特殊情况,今天看来简直可笑而不能相信,难怪“一位著名企业家曾半开玩笑的感叹,十多年前做出决定在中国投资创办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人,仅靠‘前瞻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度的‘想象力’!” 可以想见当时“拍卖业以其略显幼稚而僵硬的身段,执着入市古老而传统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不啻炸响一声冬雷”。 “春雷”之后的春天是缓慢到来的,九年之后,嘉德凭借自身实力和市场机遇,创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也与后来建立起的众多拍卖公司一起,共同见证了中国拍卖市场成长的艰辛。 四、1994 首战告捷 1994年的成功似乎有些突如其来,虽然各公司的成交额实在无法和今天相比,但在当时可算是喜事连连,欢欣鼓舞了。 3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中国书画、油画拍卖会,成交总额1,300多万元,第一次突破千万大关;6月,上海朵云轩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行中国书画拍卖会,成交总额1,600多万元;9月,北京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在北京保利大厦举办拍卖会,吸引了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和我国台、港、澳地区及内地收藏家880多人,共售出书画、瓷器、玉器、鼻烟壶、碑帖、家具、铜器等360多件,成交额达3,380多万元,香港佳士得致电祝贺。11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行秋季拍卖会,拍卖品类比春季又扩大了扇面、书札等,成交总额达5,900万元,再创高峰。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包括广州、南京、西安等地中小艺术品拍卖公司在内,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逾1.5亿元。 有人用“惊人的繁华”形容1994年的文物拍卖市场,“人潮汹涌”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很多艺术品开始突破纽约、香港的拍卖价位,迅速增长,扶摇直上,甚至创下记录: 齐白石十二开《山水》以517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中国近代书画拍卖最高记录;油画专场中,陈逸飞的巨幅西藏题材油画《山地风》以286万元人民币创中国油画拍卖最好成绩;扇画专场,傅抱石《人物》与潘天寿《花鸟》合璧的一把成扇,以38.5万元成交,创中国成扇拍卖最高记录;齐白石的《冰阉刻印图》以107.8万元创齐白石画每平方尺单价最高纪录。 虽然,时至今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价位仍与许多世界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成交价相差甚远,但1994年的中国拍卖场所闪现出的希望让人无法忽视,套用一句俗话“一个崭新的局面诞生了”。 五、 1995 走向成熟 1995年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走上成熟的一年。成熟的标志是200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按照“拍卖市场管理办法”经过严格审查,最终有79家取得经营资格,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对主要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由于“拍卖市场管理办法”中的拍卖规则开始与国际惯例一致并接轨,使得此后大陆艺术品的拍卖价位与国际水平十分相近,有些品项还略高出国际水平。 《暂时进境文物复出境管理规定》也在这一年4月出台,其中规定,入境文物经过登记可以复出境。这样,回流文物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合法“护照”。 许多拍卖公司与海外艺术品收藏家和单位建立了联络关系,在我国大陆开始培养收藏队伍。所以,199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空前繁荣,春季拍卖成交总额已逾2亿元人民币,超过1994年总和。全年共拍出6,000余件艺术品,成交总额近5亿元人民币,成绩骄人。其中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全年成交总额为2.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拍卖总额的40%多,跃居全国第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10月3日至9日7天内,北京齐聚了北京翰海、中国嘉德、荣宝、中商盛佳、香港佳士得、香港苏富比等公司的展览和拍卖,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质量之精,数量之多,皆为众人所称道,大饱了广大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眼福。其中翰海、嘉德、荣宝、盛佳四家拍卖总额2亿余元人民币,被称之为黄金周。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艺术品投资热在这一年广泛兴起。参与者中,不仅有极具经济实力的企业家,还有一般的工薪阶层、市井居民,如今,不少城镇都有了民间古旧工艺品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收藏。仅北京就陆续出现了劲松、亮马河、朝外大棚、东琉璃厂、西琉璃厂、红桥市场、兆丰市场等,每天参加交易者不下数万人,逢大礼拜,更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北京收藏队伍多达40余万人,成立了北京东方民间收藏学会。上海收藏阵容更加宏大,有三个收藏学会,工薪阶层占了95%。据对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华南路一条居民街的调查,热衷于艺术品收藏的竟达150余户,真可谓“全民收藏”了。 六、1996 信任危机 或许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繁荣并不意味真正的健康有序,拍卖市场也不例外。1996年的文物拍卖市场仍有不俗的成绩,但在成绩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情况令人疑虑和担忧。 仅有4年历史的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依旧是一个年轻而稚嫩的市场,刚刚引进的国际拍卖规则,并未将众多拍卖公司迅速引上正轨。众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皆有属于该公司的权威性鉴定班底,这是一个艺术品拍卖公司能够长久经营不衰,并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国内的大部分拍卖公司均无专门的鉴定机构,有限的几位文物鉴定专家被聘来聘去,“现用现抓”,有些拍卖公司甚至聘请冒牌专家(仅仅上过几天文物培训班而已),后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是卖家的稚嫩形象,另一方面是刚刚起步的买家,附庸风雅者并不在少数,稳定并具鉴别水准的庞大收藏家队伍远未形成。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急功近利的拍卖公司开始利用赝品蒙骗买家,甚至不择手段雇托,哄抬价格。买卖双方出现令人担忧的信任危机。因此,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1996年表面红火的文物拍卖市场,开始出现不和谐的杂音。高成交总额的背后,是一些拍卖公司的低成交率。要重振艺术品拍卖市场,革弊求新,行业自律,崇尚职业道德,严把鉴定质量关势在必行。 此后的1997年,《拍卖法》颁布并正式实施,大陆文物市场在其后数年间因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自行规范、整合,有的发展了,有的淘汰了,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翰海度过了自己的五周岁生日,很是热闹,成绩也不错,但也许因为没有明显出众抢眼的拍品(也许因为当时的新闻炒作还比较低调),时至今日,可被记忆的不多。 七、 2000 流标之后 2000年嘉德秋拍,被当时的媒体称作“迄今为止最‘旧’的一件书画拍品”的怀素草书《食鱼帖》成为焦点。 它的亮相令海内外藏界欢欣鼓舞,由于征自国内藏家,最终被指定为“定向拍卖”——只能由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竞拍、收藏。拍场人满为患,盛况空前。 然而,编号为998的《食鱼帖》以880万元人民币起拍后,仅应价到900万,终因未到1000万元底价而不幸流标。场内一片叹息,原本是600余人坐无虚席的拍场,此后竞有近半数离席,场面骤然零落。 在今天依然提起《食鱼帖》,也许它该算是第一件被媒体热炒的拍品,2000年里也因为有了这件拍品而令“文物拍卖”这一行为沾了些许时尚的味道。文物拍卖不再是“养在深宫人未识”,文物珍品也不再是藏在国家大馆闪着高深莫测的光芒,或少数人手中暴富的标志。手拿报纸的普通百姓,开始用有限的历史知识谈论文物和文物拍卖。对此,同样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觉得百姓的关注将利于文物保护,有人担忧如此宣传只是为抬高拍品价码,不利于文物机构收藏。 当然,也有不少私人藏家对所谓“定向拍卖”提出质疑:“想买的没钱,有钱的不让你买。”国有文物收藏机构的购买力有限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藏宝于民”是简单的旧话重提,还是拥有了新内涵的旧话新说? 《食鱼帖》成为一个焦点,也是后来一系列拍卖话题的开始…… 八、 2001 痛失珍品 《写生珍禽图》——一位皇帝画家的御笔之作,在2002年的春日京城掀起波澜,嘉德拍场再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开拍数月前,此手卷即将回国参拍的消息便不胫而走。消息未经完全证实即已被爆炒不断,连普通百姓都在猜测那幅北宋皇上的亲笔画到底值多少钱。而中国书画专场的竞拍场面更被业内人士称为是嘉德九年以来的拍卖盛典。 2003年4月23日《写生珍禽图》的拍卖在持续了15分钟,60多个回合之后被一不明身份人士捧走。 数日之后,答案浮出水面——《写生珍禽图》由威廉基金会购得捐赠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消息传出,业内人士无不为之扼腕。 此后,关于“回流国宝去留问题”的争论席卷而至,有人对“回流复出境”提出质疑;有人开始寄希望于“定向拍卖”,希望国家调整相关政策,留住国宝;有人则提出“出境一样有利于文物保护,不妨保持平常心态”的看法,好不热闹。 九、 2002 国宝回归 2002年11月,征集自境外的宋代书法家米芾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 ——《研山铭》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秋拍中,被国内买家以3298.9万元(含佣金)的天价买走,被文物收藏界认为是我国文物回流中的里程碑。 此拍品也是第一件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回归的文物,以“定向拍卖”的形式留在国内。然而,按照法规,从境外征集到的文物拥有“复出境”权,境内外买家都有权参与竞拍。《研山铭》的回归由此再次引发争议。在媒体的报道中,《研山铭》一如此前的所有重量级拍品,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情节。 新的争论终于开始了:“回流文物必须留下来吗”、“要民族情感还是要商业规则”。单纯的依靠财政的“专项经费”也受到质疑,有人更欣赏国外的经验即由相应的民间基金支持博物馆购买,这样的基金由民间的企业家捐助,政府给予很多政策上的优惠,博物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相应的基金。 国家文物局也有人士指出:“我国的文物保护经费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他担心,经费的使用没有相应的标准,因为国内没有一个明确的对于文物的定价机制,如果把有限的钱用到上不封顶的文物拍卖中,结果势必杯水车薪。 当初关于《研山铭》回家的种种报道,最终被某媒体称之为是一场“去留秀”。然而,相信随着国宝的不断回流,更多更具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会不断诞生出来。那时,相信人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相关机构为每一件珍贵文物的保护所作出的努力,以及相关法规的有意尝试,毕竟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 十、2002 高峰之年 这一年,全国22家拍卖公司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品联合拍卖活动”。从嘉德4月22日首开春拍起。至8月4日北京万隆大拍止,共联合推出220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拍2.6万件拍品,总成交额达13亿元。 2002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突破45亿元。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艺术品拍卖始终未能突破16亿元。2000年后,艺术品拍卖停留在20~30亿元间。 这一年,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有关于文物市场的法律保障和规范更加完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几年的净化和优胜劣汰外,加之买家不断修炼眼力,文物鉴赏能力增强,呈现出一片生机。根据各拍卖公司的规模、成交额度、口碑信誉等有人将大陆拍卖公司细分为如下格局:以北京翰海、中国嘉德、中贸圣佳、朵云轩、上海国拍、上海敬华、海王村、北京荣宝、天津国拍、广州嘉德等为主力军团的“第一世界”不可动摇;以苏州、杭州、无锡、西安等有数年拍卖资历的公司为“总预备队”,羽毛丰满尚须时日;成都、太原、重庆、武汉等,借西部大开发之势,属“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也未可知。 这一年,经过十年的艰辛跋涉,中国大陆拍卖市场可算是尘埃落定,繁华初现。那么,下一个十年呢?我们期待,期待更有序、更成熟、更规范、更精彩,期待一切更好。 责任编辑:吴京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