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8月3日讯 相信,许多哈尔滨人都曾在这栋具有典型的十九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的建筑前经过,因为它身在闹市,左侧是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对面是服装市场、建筑艺术广场,右侧曾经是大型快餐、第一副食商店。
相信,许多人都曾经走进过这栋灰楼,因为它的一楼大厅曾经是“中国建行”,现在是“光大银行”。如果你不抬头往上看那几个威严的大字,如果不是门前宣传版上打出的画展的预告,也许许多人都想不起来或是来不及发现,这里是黑龙江省美术馆。
7月26日凌晨,黑龙江省美术馆附属建筑耳房被违法拆除,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去年退休的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徐焕昌向记者讲述了四十六年来省美术馆走过的风风雨雨。
一个电话,整栋楼给了省美术馆
老哈尔滨人都还记得,现在黑龙江省美术馆的那个楼当年是日本的正金银行——日本对华借款银行团成员之一。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正金银行哈尔滨分行关闭。此楼建筑面积3000㎡,砖混结构,具有典型的十九世纪欧洲建筑风格,1986年被确定为省级一类保护建筑。
“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正式成立于1962年末。开始时是哈尔滨电影制片厂在这里办公,我们美术家协会和黑龙江美术展览馆的人员也都在那里的一楼办公。后来电影厂要搬走,当时的哈市领导就想把它交给哈尔滨市农行,因为这里原来就是银行嘛。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把我们当时的办公条件和情况向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省委书记闻讯后,当即给时任市委书记的任仲夷打了电话,任书记二话没说,一个晚上就下令让已搬进去的农行搬了出去。”已退休的老馆长徐焕昌回忆说。
十余名家联袂首展
虽然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的展示场地不大,但是从它建成就为我省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建立后,加强了展览工作,不仅为本省美术家提供了展览作品、交流创作的阵地,而且不断引进省外和国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展览,为美术家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1962年10月,举办了建馆首次展览——‘北京市美术作品展’,展出了何香凝、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十几位在国内极负盛名的艺术家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作品107件。同年12月,又举办了‘中国历代绘画展览’,使成立不久的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在国内美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仅1963年就举办了《李又罘国画作品展览》、《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木版画展览》、《吴镜汀国画展览》、《晁楣、张祯麒、杜鸿年、张路版画展览》等多项重要美展。”徐焕昌说,1965年,在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基础上,黑龙江省美术馆成立。从1962年到1965年,的确是个创作高峰,可是文革开始后,知识分子成堆的美术馆也成了“重灾区”,一部分人被送到省文化厅戏曲工作室进行创作,行政人员留守美术馆。“工人阶级和学生们进驻美术馆后,把工作秩序都打乱了,馆内原有的一部分珍贵藏画也没有了,非常可惜。”
一口气,调入5个北大荒版画创始人
1958年,北大荒版画的出现,是黑龙江美术运动中的重大事件。“而北大荒版画的发展,黑龙江省美术馆的作用是不小的。”徐焕昌说。
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转业复员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批示后,当年3月至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复官兵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到黑龙江边疆,屯垦戍边,创建农场。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之外,尝试用版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土地、对劳动、对生活炽热的情怀,北大荒版画应运而生”。农垦部门发现了这批人才,把他们组织到了《北大荒画报》进行创作。“他们用套系木刻,当时非常少有,同时吸收了俄罗斯油画等各种艺术语言。每一版有不同颜色,一个色一个版,如果画上有5种颜色,那就需要5个版。作品印出来以后,非常恰如其分地把改造大自然,改造北大荒的气氛表现了出来,因此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北大荒画派晁楣等创始人,在省里、在全国,甚至在国外都有了很大的影响。1963年,他们被调入北方大厦去搞创作,做几次展览,反响非常大。然后,他们又去新疆、西北等地采风,回来后又搞了展览,形成了强烈的东北风,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以1958年以来,转复官兵为主的北大荒版画家们被美术界称为北大荒版画的第一代作者。于是,美术馆后来陆续把他们都调了进来,搞专业创作。”徐焕昌说,“当时调得最多最快的就是北大荒这批人,一下子调进来5个人,北大荒版画的创始人队伍基本上都进馆了。当时省美术馆调人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它是个专业单位,想调进一名画家,如果没有水准、没有很大的成绩是不会调的。而且不单是要在黑龙江有成绩,在全国也是要很有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