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古籍善本:价日高藏可尽(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19:33 燕赵都市报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朝刻书分为早中晚三期,风格不尽相同,粗略概括起来,大约是明初至正德时期的刻书仍然为“黑口赵字继元”;嘉靖至万历时期为“白口方字仿宋”;天启至崇祯时期的刻书又表现为“白口长字有讳”。

  清代刻书的特点

  清代刻书的特点从来很少有人去归纳,其实要将整个清代刻书和前几代相比较,还是有其自己的风格的。

  清代刻书的字体,在清初时尚沿袭前明旧习,至康熙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非颜非柳也非赵的“馆格体”。至嘉庆年间,刻书字体也失去了旧日的舒展圆秀,而变成呆板乏神的样子。清初和元朝一样,没有避讳的习俗,但随着政治统治的日益强化,开始实行了汉族文化中固有的避讳旧习。清代刻书的用纸名目繁多,有罗纹纸、棉纸、竹纸、开化纸等等。

  ☆佳品日渐稀少

  近两年古籍善本拍卖行情的上扬,再一次将此类收藏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两年来书画拍卖市场逐渐降温,使众多买家跃跃欲试,涉足古籍市场。

  一位在古籍拍卖方面堪称元老的专家将古籍善本市场形象地比作“一座可以挖得绝的矿”。因为古籍不同于书画,它的存世量固定,而且非常有限,买家群体也是以藏家为主。真正好的藏品,一旦交易就很少会再出现在市场上。这样一来,上乘的藏品上拍量日益减少。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嘉德和上海朵云轩开辟古籍善本专场拍卖的时候,还有为数不少的佳品出现,当时的古籍市场可说是明、清刻本的天下。珍稀的宋元刻本亦时有所见。现在连民国的影印本乃至石印本也能上拍,而要想找一件珍稀的明清作品十分困难。

  ☆价值只升不降

  在艺术市场,书画的买家大多以经营为主,而古籍善本的买家群体可说是以藏家为主。古籍善本的藏家,不但需要喜欢古籍,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涵养。在这三个条件的限定下,古籍善本一直维持着一个稳定且不大的藏家群体。

  然而,近几年不断有些企业家意识到古籍善本的投资价值,并携带大量资金进入市场,他们尽管不够专业,但会请专家做顾问。加之全国涉足古籍领域的拍卖行也从过去的两三家,骤增至10余家。“僧多粥少”促使古籍善本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上涨。

  2006年春拍,一件清乾隆御题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以308万元人民币高居成交排行榜首,刷新了善本书籍单件拍卖的纪录。但翻看此书过去的成交记录,就能发现它在2000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曾以209万元成交,不到6年涨了近100万元。

  这样的大幅升值,其实是古籍善本的价值回归。上世纪90年代初,一本很好的明清善本往往只能卖到几千元,这个价格还不如当代一个二三流画家的书画作品。目前,一本明清善本的价格已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专家对其今后的涨势仍然非常有信心。

  ☆买书容易识书难

  对于普通买家来说,要认识到“买书容易,识书难”。无论是藏书还是投资,要找到真正好书才是关键。

  古籍收藏自古就有。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但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早已寥若晨星。

  明代的印刷业规模大、分布广、品种多,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明代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也多有特色。明清两代的善本,乃是如今古籍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

  民国时期的图书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且由于距今较近,损坏或流失较少,时下价格相对偏低,许多私人藏家在经济上都能承受。

  另外,各个时代的名人尺牍,在古籍收藏中一直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拍几千元、上万元乃至几十万元都很正常。

  古籍造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想要仿制一本明清刻本,首先要开一个工场,再请一批工人。一个工人一天能刻几十个字,这样刻上两三年,才能制作出一本。且不说其成本远远高于拍卖价格,仿冒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素质,不然连看都看不懂,就无从造假。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