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 当代画坛怪象迭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19:45 北京日报
当代中国画坛怪象迭出,令人眼花缭乱,外加疑问重重,今择八种而论,纯属看、听、想之杂记。 以尺论价 “中国画卖的是纸还是艺术?”说这话的是一位从美国来的画家,他在逛完北京琉璃厂的画店后直言不讳地问我,中国画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留白。他不知道,中国画的遗传基因里,以尺论价只是其中一怪。 画家的画价过去称作“润格”,现在明说“画价”,简单而言,画家名声加上尺幅等于买家要掏的钱了。有目共睹,目前中国画家作品价格的程式化与艺术弱化的反差越来越大,集中表现在一部分已经形成作品价格体系的名家身上,其绝大多数作品除创作年代的价格差异外,不论创作题材,不论笔墨多少,一概以尺幅大小定价,完全不管画中人物多少、笔墨多少、情趣多少,艺术变成最直接的价值计算方式。发生在大连艺术博览会上的一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一个看上了旅美画家郝众声《多瑙河落日》的老板,竟让秘书找来卷尺当场丈量画幅,一尺一尺地计算画价。如此被计算过身价的画家朋友说,照此演绎的结果,画家们必将沦为纯粹的劳动力。 我给那位美国画家的解释是,中国画有“计白当黑”的说法,留白也是画。没有说出口的是,恰到好处的艺术留白和空洞无物的大幅空白绝对不是一回事。 自卖自夸 比起外国画家,中国画家通常喜欢自己叫价,讲究的是最低多少钱一平方尺。艺术品市场火了,画家叫价的嗓门也与日俱增。拿我认识的一位山水名家来说,开口少不了一句话:“现在有人把钱拍在我这儿,十天半个月能拿走画就不错了。” 时下最流行又最不合理的当属画家自我定价。一类是尚未出名的画家,定价时小心翼翼,生怕定高了没有人要;一类是名气还不够大的画家,开起价来胆子比谁都大;至于出了名还活着的名家,几万元一平方尺还不是以画论价,而是还没有创作出来的白纸,画成什么就是什么了。艺术卖到这分上,让我想到了奶牛,比起下一幅能不能画的好的画家,奶牛才敢保证下一次挤出的还是奶。 就高不就低,成了当今画家攀比身价的基本点。琉璃厂某画廊一位正在作画的外地画家,完全不问我对他作品的评价,话语里夹杂着满嘴酒气:“凭什么我敢要这个价,我的画值这么多啊!”过后不久再一想,只记得他画了一地克隆品种的大公鸡。 画集作秀 中国画造假古已有之,得天独厚。一是老师教学生的方法即是鼓励学生照着自己的作品临摹,学到能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最好,这样的学生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老师期望的艺术流派;二是中国画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究竟谁抄谁的扯不清楚;三是假画真作,再假也是中国画,买的人不求真伪只为装饰……凡此种种,有多少中国假画在流通,谁要能说清楚才是胡说八道。 假有假的不同,低档者可以在琉璃厂当街摆摊,给钱就卖;中档者装裱后找家半大不小的画店一挂,能蒙就蒙;高档者免不了事先包装一番,其中的讲究就大了,通常先编个故事,再找人散出口信,然后坐学姜子牙,一百条鱼里总有个把上钩的。早在国内艺术品市场还没热成今天的地步,假画便先行一步,其一是画家后人为了售假,借出版先辈画集之机,将少量仿作神不知鬼不觉地投入其中,让买家信个死心塌地。其二是谋利者全盘造假,一本画集里的名家个个都是假冒,但出版社是真的,书号是真的,信不信由你。到头来,越看像真的越不敢相信,弄得朋友送我画,首先声明画不是他仿的。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