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市场无人负责 眼学能否鉴定当代书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 08:57 北京晚报
书画鉴定历来是一种依靠经验的“眼学”,但是随着当代书画市场的大规模兴起,传统的鉴定方法似乎有些失效——哪怕是一群权威专家共同认定的真迹,如果画家本人高喊一声:“这不是我画的”,市场信心也会随之动摇。 在当今的市场上,画家的类似做法屡见不鲜。创作者、经营者、鉴定者都已不再权威,传统鉴定方法镇不住今天的市场了吗?前不久,一位一直力主通过专业保真机构解决当代书画真伪鉴定问题的业内人士提出观点:就目前书画市场现状而言 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 从法律层面看,目前的书画鉴定没有法律效力。到个别鉴定机构,你出钱少可能告诉你是假的,而出钱多就可能开出真迹鉴定证书。而一件作品,即使由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为真迹,画家本人一句“我没画过”就让作品失去了价值。画家的否认成为随时将鉴定结果清零的“必杀技”。在书画界出现过多次关于一件作品认定发生争议的情况,也有过花上千万元买到一件作品后遭画家本人否认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受损失的就只能是收藏家。 虽然不能简单否定传统鉴定的作用,但是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收藏市场对于打假比较暧昧,有的观点就认为书画市场不应该打假,认为这是书画市场的传统。实际上,古代的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书画市场,书画也不是一般大众所能接触的。古时的仿,更多的是出于喜欢,是爱好,并不是为了卖钱。而现在的书画造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到市场上去混水摸鱼牟利的。时代不同了,收藏与市场的要求也不同了,因此打假是必然要求。打假的结果是使市场规范,收藏者受到保护,国家增加税收,艺术家素养得到提升……肯定是件好事,而传统鉴定方法显然滞后于新的市场要求。 现在有人说“对当代书画来说,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所面对的画家是经过历史很长时间的筛选和沉淀下来的,也就几百位,而大量当代画家正处在创作期,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用传统方法进行真伪鉴定确实比较困难。不过这个观点也不算太新鲜,吴冠中、韩美林都有过“笔墨等于零”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基于技术上的,同时说明艺术发展有它不断变化的一面。但是,因为这种变化否定传统鉴定方式也不足取,比如说对于传统技法的中国书画,你通过看笔墨功力是可以做出鉴定的,对于一般收藏,这种鉴定比较符合审美习惯,也比较有效。为什么传统鉴定方式对于中国书画市场失效了呢? 究其根本是书画市场无人负责 国外的画廊以及拍卖行也存在真伪的猜测,但当出现假画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退换解决。就国内传统的书画鉴定状况看:业内比较迷信权威,可是,当不断发生专家们为某一件作品真伪争论不下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权威都解决不了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就解决不了了。实际上,大家没有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权威?目前有些所谓权威机构的鉴定结果也经不住推敲,一旦对簿公堂就很难成为法律证据,因此不能适应当代书画市场的发展。 有人认为:传统鉴定方式失效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法律缺失。迄今为止,没有法律法规为艺术品打假提供有效的手段。 其次是人才匮乏。在没有法律支撑的前提下,有了鉴定要求就只有去找行业内大家比较公认的具备鉴定水平的人,而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尽管目前一些院校当中,也开设了书画鉴定专业,但是,艺术院校出来的人也很少能投入到鉴定实践当中。 如果从市场看,你还会发现另外更为“有趣”的现象。尽管我们说,有藏家会因为买到假画而受到损失,但相对而言,这部分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情况还是买画的人“知假买假”。市场上每一个画家的作品都有着基本的行情,当一个人在拍卖场上举起牌子买一件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画,他能不知道这画是假的吗?至于画廊、拍卖行、鉴定机构等也都有各自的情况。 书画市场需要三方合力共同作用 有专业人士指出:规范市场其一是:要有一个能够实现当代书画鉴定、保真任务的权威机构,它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是能够为自己的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第二是拥有科学的经得住推敲的鉴定方式。 其二希望国家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这个市场。就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一些画家表面通过在画廊经营自己的作品,实则利用画廊标一个很高的价钱为自己提高身价,同时私下里却用较低的价格吸引成交,画廊沦为画家的幌子;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希望正规运作的画家渴望打假,但其个人能力又不足以应付。其实,对于当代书画鉴定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建立数据库的概念,从法律层面确认有鉴定资质的部门、从业人员,用协议的方式通过收取费用并承担责任来规范运作。 其三作为藏家,面对复杂的市场情况,一方面要关注民间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因为对藏家,其根本性的两条经验已被无数收藏实践所证明:一是要长本事;二是别掉进钱眼儿里。没有这样的心态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家。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