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得宣明《牡丹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5:34 北京晚报
张志新 我的好友知道我喜欢莳花养鸟,中秋前夕特意送我一幅《牡丹》图,说是上海著名画家“王牡丹”的真迹,意在为我的新居增添一点吉祥富贵的气息。展图一看,画中的牡丹姹紫嫣红,丰姿绰约,浓艳中透着勃发的生机。那数朵牡丹偃仰得宜,顾盼有情;那丛丛绿叶猗扬向背,映衬得趣。整幅画不论从布局构图,浓淡设色,到画法技巧,题跋落款都十分精到。我收藏有好几幅《牡丹》花画,有些还是名家作品,但相比之下此幅更称上品。我珍而观之,爱不释手。再细看落款,上海牡丹画院彩梦斋宣明。钤白文“凤源王氏”和朱文“宣明画”印章。我这才知道,这画是我以前的同事王宣明先生的作品。 王宣明,是我上世纪70年代在吴江文化馆时的同事,他大学毕业以后,在外省供职,一直想调回上海。苦于当时上海户籍控制很严,不得已只能先在苏州落脚。宣明到苏州,文化工作刚刚恢复。文化馆照例是一个面向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当时条件极差,只有二间办公室。我与宣明合用一张办公桌,我管文物,宣明管书法美术。当时在“文革”中,虽不像初期“打、砸、抢”那样疯狂,但仍有“批林批孔”的热潮。宣明对开批判会、揪斗当权派之类很不热衷。每到开会,他就翻开笔记本,写生各种人物的神态,绝不把精力耗费在“会海”里。每有具体业务,他积极争取。他画过毛主席油画像,画过舞台布景,布置过各种展览。文化馆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宣明又搞起摄影。他拍摄过许多很好的照片,而且自己剪切、冲印、放大。对于本专业,自然更加用功。 宣明对业务,精益求精;待人,谦虚坦诚。“文革”后期第一次加工资,许多人聚集馆内,努力表现自己,不肯缺席每一次评议。宣明却独自领着任务下乡去了。等他回来,工资自然没加上。我问他时,他却说: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能加上,我就不去轧这个“闹猛”了。其实他大学毕业十几年,一次也没加过工资,争取一下,还是很有希望的,他对此似乎看得很淡。而把精力集中于写生、练习、创作。还拜程十发、张辛稼等著名书画家为师,技法得到了他们的真传。 1979年,我调离文化馆,去专职从事文物工作。80年代初,宣明也得以照顾家庭,调回上海青浦县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就没能再和宣明见面。不久便听说他当上了青浦县文教局的副局长。 这次见其作品,如见其人。宣明没和有一些人一样:当了官就荒废了自己的专业,相反其画艺更得益彰。他的牡丹图,除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外,还吸收了西洋油画定点透视、摄影作品光、影艺术处理的特点。使其所画的牡丹更立体、更逼真。这得益于他多方面的艺术爱好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宣明师古法而不僵化,掺己意自成一格,“王牡丹”的雅称,宣明当之无愧。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