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抱石力作兰亭修禊图深藏六十载后亮相永乐秋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19:34 永乐国际
徐悲鸿、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唐云…除了这几位大师级人物之外,曾亲眼得见傅抱石1945年所作《兰亭修禊图》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因为此罕见手卷完成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中共元老李一氓深藏,而除非吴、刘、朱、唐等知音挚友,李先生不会轻易邀之共赏。至于徐悲鸿,则是在该作品新鲜出炉后在傅斋率先题跋。 如今这幅画心长过3米、连题跋达8米的长卷将于11月上旬在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秋季中国书画拍卖会上第一次向公众展开,着实令艺术界和收藏界期待。 此件《兰亭修禊图》手卷的创作完成时间为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其时抗日战争刚刚取得了胜利,傅抱石复员南京有望,多少国仇家恨,别情离意缠绕在心头,傅抱石怀着激动的心情完成了作品的创作。这从傅抱石另一件同日完成的小品画《金刚坡麓》的题识中可以了解,他在该件画作上题到:“余自卯夏(1939年)入川,即寓于是,已六载余矣。今东下有望,可胜恋恋”。 此图在三米余长的手卷上共绘制了五十三位古代人物(包括44为主要人物及侍从9人),雅集于崇山流水之间,神态各异而生动。卷首以大字篆书题写“兰亭修禊”四字,行笔圆润充实,气息浑厚,画尾以蝇头小楷工整的抄录了“兰亭序”全文,凿金刻石,凝重爽利。如此集大字篆书、金石小楷、人物、山水于一长卷的巨制,在傅抱石的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虽然除此之外,傅抱石还有另外三件以“兰亭”为题的作品,但与之比较,此次永乐上拍的《兰亭修禊图》手卷特点更为突出。 其一,在人物表情和行止的描绘上用笔从容肯定,细节描绘把握得当(介乎1945年和1956年两图人物细节描绘程度之间),在似与不似之中把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感受交待得淋漓尽致。既不草率,更不呆板。 傅抱石喜欢和善于绘画古代人物,他人物画上常钤的印章“上古衣冠”正表明其心迹。他对于我国的历史,尤其是古代的文化、历史故事都烂熟于心。傅抱石以与书法同源的线条来表现古代衣冠,以纯粹的民族情趣的画风,与古人相互合拍。重要的是傅抱石有着对于古代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时代、历史背景的熟饪,有着一种“对于史的痴嗜”,虽相隔时空,却心心相息的体悟和交流。所以傅抱石笔下的古人古意盎然,直似呼之欲出。他对古代人物描绘的范围很广,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上下数千年,无所不包。而傅抱石对于兰亭修禊也有很深的研究。 其二,由于此件作品绘于手卷之上,在构图上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易描绘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情趣场面,因此在人物与景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和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的把握上似乎更胜1956年之《兰亭图》。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的创作中借鉴了古人的构图,茂林修竹中,数十位士大夫分列两岸,参差坐立,修竹曲水纵酒狂欢,觥筹交错。把兰亭修禊的千古盛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中更体现了傅抱石强烈的个人风格。1939年至1946年是傅抱石创作最为成熟和辉煌的“金刚坡”时期。兰亭修禊图中,其山水受到奇茂多雾的巴山蜀水的影响,更加苍莽淋漓。此卷虽高不及尺,长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辐辏,直有咫尺千里之感。而人物的创作即借鉴了顾恺之和石涛的技法,又用流畅精练的线条表现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气韵神采。笔下人物古意盎然,透出超凡入化之态。观此图感觉傅抱石定有与古人晤谈之感。 其三,卷尾以极其工整的蝇头小楷抄录《兰亭集序》全文,与卷首大字篆书和中间绘画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上四方印章,整幅作品犹如书、画、文、印的交响乐,张合强烈,跌宕起伏,颇具韵律。 傅抱石一生倡导“书画同源”。认为中国书法与绘画内在的用笔规律都是彼此贯通的,他发展了自古以来以书入画的民族优秀传统,在绘画的笔墨中贯穿了书法的美学规律。书法把笔墨的抽象美与绘画所表现的具象美巧妙的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画面的艺术效果。此幅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背景山水和人物的描绘在笔墨处理上处处体现书法结构的种种规律,如“排叠”、“避就”、“穿插”、“向背”、“应接”….等法则《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从而使人物、景物的安置参差错落,层次分明,在狭长的画卷上体现出了最大的空间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画中人物的衣纹疏密相间,充分发挥他用笔钩线落墨有韵,取象不惑的艺术表现力。仔细分析这些线条,犹如剑峰颤动,柔中寓刚,游丝一线,使人感到笔力千钧。山石、树木的的刻画运笔潇洒,用墨酣畅,重墨中,黑浓透亮,轻墨澹描则朦胧秀逸,把多变的笔墨组成美的节奏,处处精妙,引人入胜。 其四,更为难得的是,此卷由鉴藏大家、傅抱石本人的挚友李一氓先生珍藏多年;卷尾更汇集了中国近现代五位书画大师徐悲鸿、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和唐云的长题,洋洋洒洒挥墨三米有余,盛赞此图之精妙,可见大师们对此件作品之推崇。 徐悲鸿于此图卷尾欣然题跋,盛赞斯图之精妙。而题跋时间与其题跋傅抱石另一件名作《丽人行》之时间同为1945年秋。傅抱石应在同一次或在相近时间内曾展示此二件力作于徐悲鸿。时隔六十余年,斯人已去,而这二件作品却纸墨完好,保存如新。如今《丽人行》早已易主,不知此件李一氓旧藏的《兰亭修禊图》又将归于谁家。 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不单专注于古代书画的收藏,更注重推动近现代书画的发展。与当时许多知名书画家如吴作人、傅抱石、刘海粟、朱屺瞻等相交颇深。他相当欣赏傅抱石的绘画,而傅抱石更加崇敬李一氓的渊博学识,两人因此成为好友。1963年,时任缅甸大使的李一氓请正在浙江杭州写生的傅抱石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创作一幅山水画。傅抱石欣然应允。于酒后即乘兴挥毫,放手直取,完成了一幅气势阔大、苍茫恢宏的巨制。 李一氓获好友馈赠精心佳构《兰亭修禊图》手卷,珍而重之,钤上“一氓精鉴”,成为他当代书画收藏的重点。他自己惬意把玩之余,还向其艺术家好友们展示分享,并于1978年和1982年分别请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和唐云题跋,可见在七、八十年代,李一氓晚年时,对此手卷仍然特别钟爱,视为得意之珍藏。 附相关资料: 第288号拍品 傅抱石 兰亭修禊图 设色纸本 手卷 一九四五年作 估价待询 题识:兰亭序图。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乙酉(1945年)十月十日写王羲之兰亭集序并作斯图于重庆西郊,傅抱石。 钤印:傅氏、抱石、印痴、抱石得心之作 傅抱石自题引首: 兰亭修禊。乙酉(1945年)十月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抱石。 钤印:傅、印痴 李一氓(1903-1990)鉴藏印:一氓精鉴 徐悲鸿(1895-1953)题跋: 昔文征仲有兰亭修禊图卷,细笔青绿,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古衣冠数十,或立或坐,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正写兰亭曲水流觞之景。四百年后,抱石复构此图,而人物树木、溪流修竹画法大变,比之征仲各有千秋焉。卅四(1945)年秋悲鸿重庆题。 钤印:东海王孙、徐 吴作人(1908-1997)题跋: 松竹绕水水环山,修禊兰亭有盛筵。 翠嶂青溪春远近,吟诗联句争后先。 晋代衣冠今寂寞,永和云树古茫然。 抱石已是登仙去,喜留图画在人间。 一氓同志赐观抱石兰亭修禊图并属题。一九七八年春作人跋。 钤印:吴作人 刘海粟(1896-1994)题跋: 抱石精研六法,而此卷六法兼备。抱石情钟古贤,而此卷古贤毕集。此卷虽高不及尺,长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辐辏。眼前含千里之势。观此图令人有心旷神怡,快然自足之感。一氓同志出示所藏兰亭修禊图卷,索题。壬戌(1982年)三月刘海粟年方八七。钤印:刘海粟印、心迹双清 朱屺瞻(1892-1996)题跋: 悲鸿先生跋中所言文征明之兰亭修禊图余未及见,而抱石同志此卷则令余眼界大开。图中若人物之安排,树石之摆布经营颇难,而位置得当,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亦处处精妙。展卷观览,如对前贤,曲水流觞,放浪形骸,真千古之盛事。抱石写此图时定有与古人晤谈之感也。一氓先生出示抱石兰亭图,嘱题书此。一九八二年八月朱屺瞻题。 钤印:朱屺瞻 唐云(1910-1993)题跋: 一氓同志富收藏,余曾见藏品多帧,今又以抱石兰亭修禊图见示。抱石画名满天下,斯人已去,今对其迹,不胜唏嘘。此卷为抱石在重庆时所作,至今忽忽三十余年,而纸墨完好,更可宝贵之。唐云。 钤印:唐云印信 关于“兰亭序”的传说 兰亭是浙江绍兴会稽山阴的一处古老名胜,那里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左右有弯弯的曲水,自古游人颇多。而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到河边去,以祈福消灾,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不服气,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此时《兰亭序》就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序》在辨才和尚处,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序》。萧翼对书法亦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如凿金刻石的蝇头小楷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的一大独特之处就是用小楷题录《兰亭序》的全文。傅抱石的书法及篆刻造诣很深,惟为其画名所掩。他的小楷学唐代颜真卿和北魏时期的墓志,并深受篆刻的影响。傅抱石自称“印痴”,早年自刻“印痴”一印,并极为珍爱。本卷引首及卷首均钤有此印。傅抱石学刻印初学陈曼生,得神似;又学赵之谦,得酷肖,后又对黄牧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再学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等人,兼收并蓄,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曾为熊式辉刻”不求闻达”,长3.1厘米,宽2.8厘米,高6.1厘米,在印侧刻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共六百三十四字。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傅抱石在日本展出的一方印文为“采芳洲兮杜若”,印侧每面不超过3 X4厘米,竟能刻屈原《离骚》全文,加前言后语,字数达两千七百六十五字。而观此篇小楷题跋,深得虞世南笔意,字虽小如蝇头,但力如金刚铁杵,颇有金石气,能让人能感受到凿金刻石的力度和韵味,于雅正中见奇掘,于刚劲中又缜密俊秀,不失飘逸。可谓是刚柔并济,潇洒自在,观之有神韵逼人之感,在书法中亦能尽显其篆刻的鬼斧神工。傅抱石长篇小楷题跋的画作并不多见,但凡有之,必是傅抱石的满意之作。 来自巴山蜀水的灵感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一个地区能让几乎全国的文化艺术名流在—较长时期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莫过于抗日战争中的四川了。当时中国画坛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大师们几乎都客居过四川,如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黄君壁、谢稚柳等。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借鉴、学习各流派风格的大好机遇。在他们之中,四川对于画家傅抱石的影响最为深远。入蜀八年,是傅抱石绘画大变的时期,在巴山蜀水的滋润中,他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傅抱石于一九三九年一月率全家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抵达四川重庆。但由于日本军队在重庆市的狂轰乱炸,全家人又不得不由重庆下乡,寓居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下一农舍。傅抱石自署“金刚坡下抱石山斋”,又称“抱石斋”。这里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傅抱石曾在自己的一幅画作上题到:余以艰苦之身,避地东川。岳母李太夫人俱来,战时一切,均极激荡,而我辈仍不费笔墨丹青,所居仅足蔽风雨,所衣皆丁丑前之遗,真如大痴家无担石之储也。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艺术思潮等因素必然对艺术家们有所影响,也必然反映在其作品之中。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傅抱石定居在重庆歌乐山的金刚坡长达八年之久,正是他三十五岁至四十三岁,是艺术发展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里,博抱石把传统呆滞的勾、皴、擦、点染一气呵成而创立了著名的"抱石皴",使其画风流畅淋漓、空灵多变。完成了其在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蜀中山水的苍茫翠润给予了傅抱石许多绘画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特别是金刚坡一带竹林茂盛、松荫蕨被,郁郁葱葱,与晋-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诗中所描绘的景致实无二致,这为傅抱石创作《兰亭序》绘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载中的三件傅抱石《兰亭图》 傅抱石一生曾创作多幅以“兰亭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目前有详细文字记载的仅有三件,以时间为顺序,分别是: 1、创作于1942年的《兰亭图》,目前无图片资料,此件作品曾参展于《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据傅抱石为画展所作自序中记载,此图中所画主要人物约为三十三人,服装、道具参考刘松年的作品。 2、创作于1945年7月25日的《兰亭图》,立轴(133.5 x 44 cm.), 图中所绘三十六位主要人物,侍从8人。人物隐现于茂林之中,行止未见细节描绘,以意取胜。曾见于北京拍卖会中。 3、创作于1956年12月31日的《兰亭图》,横幅 (60.8 x 100.2 cm. ),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共画主要人物40余位,侍从约10人。画面注重人物面部细节描绘,用色明快。 文征明的《兰亭修楔图》 自古以来,《兰亭修禊》就是画家们喜欢的题材。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年、明朝的仇英等都有创作。而在本幅卷尾徐悲鸿题跋中提到的文征明《兰亭修禊图》乃属此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此画是文征明73岁时用他擅长的青绿浅绛画法绘制而成。图中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上古衣冠数十,或立或坐,虽只用线条勾勒,但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设色明丽丰富,浓而不失雅致,艳而独具秀润,一幅气势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跃然纸上。 傅抱石的“上古衣冠” 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提到: 我搜罗题材的方法和主要的来源有数种,一种是美术史或画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云台山图卷》;一种是古人(多为书画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纪念的故事或行为。这种,有通常习知的,如《赚兰亭》、《赤壁舟游》、《渊明沽酒图》、《东山逸致》等,题材虽旧,我则出之以较新的画面。譬如《兰亭图》,是唐以来的人物画家的拿手戏,北宋的李公麟、刘松年乃至明季的仇英,都精擅此题。据各种考证,参加兰亭集会的人物,有画四十二个的,有画二十七个的,这因为王羲之当时没有记下到会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谁,究有多少,无法确定。我是大约想,画三十三个人,曲水两旁,列坐大半。关于服装和道具,我是参考刘松年。就全画看来,从第一天开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尝一刻忘记过这画应该浸在“暮春”空气里,我把兰亭远置茂林之内,“惠风”虽不敢说画到了“和畅”,然一种煦和的天气,或不难领略的。 《兰亭修禊图》——李一氓精心鉴藏之作 李一氓(1903-1990)原名李民治,自号掣楫词人,四川人。1925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军队工作、宣传工作、文化工作和外事工作,担任过各级领导职务。曾任陕甘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中共中央华南局秘书长、苏北区行署主任、党委书记、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大连大学校长、中共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联部常务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 淮阴城——李一氓收藏书画的起源 《李一氓回忆录》中记载,李一氓的书画收藏,是从1945年(时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才开始的偶然之事。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设立了苏皖边区政府(李一氓时任边区政府主席),作为统一的政权,准备与国民党合作建国。不料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苏皖边区政府从宣布成立,到1946年9月19日解放战争全面开始,存在时间不到十一个月。然而就是在这段短暂但相对平静的日子里,李一氓开始了字画的收藏。 边区政府所在地淮阴城是个旧文化传统盛行的城市。李一氓发现在部队完成军事任务转移时,战士把字画屏幅铺在地下睡觉,之后更无人收拾,便要警卫员一幅一幅的卷起来,拿回去慢慢欣赏。他还向那些熟识的指挥员打招呼,如他们遇见这种情况,最好都收来送给他,三年的解放战争,以这种方式收集来的藏品随李一氓转战南北。 琉璃厂——李一氓成为业内方家 进北京以后,李一氓成了琉璃厂众多书画店的座上宾,如西琉璃厂的博雅斋,东琉璃厂的宝古斋、茹古斋、墨宝斋等。其间结识了像刘九庵、苏庚春等书画鉴定专家。在北京的前十年,他不大买书,专收字画,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其石涛、八大、石溪、弘仁四僧的作品量多质精,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业内方家。 郭沫若——李一氓认识当代艺术家的桥梁 李一氓当时的书画收藏圈子人数不多。但水平极高。如郭沫若、康生、邓拓等文化要人都是李一氓的圈中好友,他们经常互示藏品,赏玩品评、研究考据,因此对中国书画的鉴赏颇有心得。郭沫若是于1927年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入党的。两人不光是党内战友,更是有着同样兴趣和爱好的好友。正是郭沫若将当时知名画家如徐悲鸿、傅抱石等介绍给李一氓,使他对中国书画的赏鉴,以至对当代书画艺术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