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文革宣传画伦敦拍卖受热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09:01 经济参考报

  

文革宣传画伦敦拍卖受热捧

  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市的纳诺斯夫妇花190英镑拍到中国“文革”宣传画,脸上写满了兴奋。

  “干一辈子革命,读一辈子毛主席的书”——工农兵各个斗志昂扬,面向红太阳将《毛泽东选集》贴在胸前昂首向前;“毛主席的文艺路线胜利万岁”——一个远比健美运动员更加健壮的青年高举一本光芒四射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背后是猎猎红旗和数不清的高举毛主席语录的群众;横眉冷对的造反派青年奋力撕毁经济主义和福利主义,并在墙上奋笔疾书:反对经济主义!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

  9月末,在伦敦市中心一个大约8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内,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宣传画在内的近600组、共计2600幅从1939年到1990年的中国招贴画、海报、漫画等被买家拍走。

  这个由拍卖图书起家的布鲁姆伯瑞拍卖行主办的拍卖会,在持续将近六个小时之后,这些别具中国时代特色的作品以50到3600英镑(1英镑约为1.9美元)不等的价格拍出。其中尤以“文革”期间的宣传招贴画最受追捧。

  牛津大学一博物馆派专人收购

  据说这场拍卖会的所有拍品原为中国内地的一个家庭所有。这个拒绝透露姓名的家庭,一家三代喜爱收藏,但因家里经济拮据,为供养孩子读书,这个收藏世家把藏品卖给了一个美国交易商。这次在伦敦的拍卖实则是美国交易商的独家拍卖会。

  下午一点钟拍卖开始,工作室兼拍卖厅的这个二楼大开间里满满地坐了大约六七十人,一些来晚的干脆席地而坐,或在墙边或门口成了“站客”。

  满屋子人中,除有两三个东方面孔外,大都是白人。与笔者同坐在拍卖场后排一长茶几边上的一个何姓男子自我介绍说,他是牛津大学的一个博物馆派来专门收购中国版画的。这位何先生本人对中国版画很在行,他正在参与牛津大学这个博物馆预计在明年10月份举办的“中国1950年到2006年版画展”的筹备工作。

  虽然自称博物馆资金有限,但是当拍卖进行到反映农村人在扫盲班学习读书认字的“提高文化”、庆丰收年画等一组彩色木刻画时,他还是毅然出了2000英镑和1500英镑的价格,把学校事先看准的版画买了下来。这两组木版水印版画共有20多幅,是1950年、1951年出自荣宝斋的作品,花这个价钱拿下,何先生自称已是“志得意满”。

  这位牛津大学的代表说,他本来也想拍下第13组的套色版画,但当时价格不断攀升,最后以3600英镑的价格被大英图书馆买走。事后才知,第13组套色版画也创了当日的最高价位。

  令何先生感到兴奋的是拍卖会上这些“文革”宣传画的语言,什么“毛主席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一切归功于毛主席、归功于党”、“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争取小麦大丰收要把白面变成主粮”等等。

  早已把白面当成主粮,并已经在英国吃了多年面包的何先生,对“文革”宣传画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与高鼻子、蓝眼睛的英国人大不相同。

  英国夫妇对“文革”宣传画情有独钟

  在英国北部的格拉斯哥市,从事设计工作的纳诺斯先生对中国“文革”期间的宣传画慕名已久。当日他恰好偕夫人在伦敦办事,得知当天有中国招贴画的拍卖,遂改变了在伦敦购物访友的计划,匆匆赶到拍卖行。

  纳诺斯早就盯准了几幅。当拍到第88幅北京535印刷厂1958年印刷的以朝阳为背景的一对男女青年宣传画“青年像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时,坐在后排的纳诺斯一开始就举起手,“80”、“85”、“90”、“95”、“100”、“110”“120”……“300”。

  眼看要到手的东西,无奈在一家公司毫不示弱的竞购面前退下阵来。

  第118幅是“毛主席的文艺路线胜利万岁”宣传画。画中,一个远比健美运动员更加健壮的青年,高举一本光芒四射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背后是猎猎红旗和数不清的高举毛主席语录的群众。此画起价50英镑,估价在50-80英镑之间,这次纳诺斯似乎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开拍时先未动作,待价格喊到120英镑时,跟进竞购,最后以190英镑的价格成交。

  看着满脸写着兴奋的这一对夫妻,笔者低声问,为什么他们对中国“文革”的宣传画有如此高的兴致?纳诺斯说,他自己是搞设计的,不要说中国“文革”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就是单从设计的角度讲,“文革”宣传画也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仅从图画的色彩和构图,也觉得很有意思”。

  竞购成功,夫妻二人悄悄起身,向身边的拍卖行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要急着赶飞机回格拉斯哥,刷完卡,匆匆下楼。临别,还特意在拍卖行门口要我这个中国记者给拍照留念。

  临走,他们还一面收拾行李,一面说时间紧,不然真该再买几幅。

  “文革”宣传画成威斯敏斯特大学研究课题

  每每拍到“文革”宣传画,会场第四排就座的一个金发女士总是频频点头示意竞购,并每每都花落她家。原来,这位女士是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代表。威斯敏斯特大学成为了本次拍卖会的最大买家。

  曾作为英国《卫报》的记者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约翰·基廷先生,在这所大学开设了一个中国招贴画收藏馆。基廷从1979年开始收藏中国招贴画,并把这些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的研究材料。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文革”宣传画甚至成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一些学生还专门以“中国‘文革’图像在亚洲的新空间和技术研究”、“自1949年以来非洲人在中国招贴画中的表现”等为课题撰写硕士或博士论文。威斯敏斯特还与其他学校和机构合作,在英国和美国等地方举办户外艺术展览。

  布鲁姆伯瑞的中国招贴画拍卖,自然又给了威斯敏斯特和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士一个不错的机会。这个拍卖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在拍卖之前,就曾有一个英国藏家说,他收藏有上千幅中国招贴画,如果市场认可,他也可能把藏品拿出来拍卖。

  以“文革”为主的2600幅中国招贴画在近六个小时的拍卖中受到热捧,估计拍卖公司和其他藏家都没有料到。按照拍卖行的说法,收藏者对中国“文革”宣传画的认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买家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待这些特殊年代的特殊艺术品: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更多的是看重这些宣传画的历史价值、艺术家从中看到欧洲招贴画的痕迹、汉学家从宣传画中找到了中国“文革”的特殊语言,而藏家则看中的是它们的稀有性……当然,也有人就是觉得好玩。毕竟在平均月工资1500英镑左右的英国,花几十甚至上百英镑买个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很值。

  在经济持续20多年大幅度增长之后,中国,连同中国文字、语言、食品、古董、甚至“文革”宣传画,都已经成了一种时尚。


 本报驻伦敦记者 马建国 文/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