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收藏 > 正文
 

天价肖像:一个时代的脸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4:47 财经时报

  牛慧祥

  <内容>=刚刚在美国创下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拍卖天价的张晓刚,自述这种商业成功是源自自己对中国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思考

  今年3月31日,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张晓刚的《血
缘系列:第120号同志》拍出近100万美元的天价,创下纽约首次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最高价格。由于张晓刚及其作品在业界的地位,人们对此似乎也并不感到意外。

  天价题材的发现“张晓刚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和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位圈内人这样评价。作为罗中立、程丛林等人的同学,张晓刚不仅早在80年代初就已经出了名,而且直到今天还依然活跃在创作前台。

  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和大家庭系列,取材于六七十年代许多中国普通人的照片,人物形象积压着他的家族及那个时代的人物特征,从人物的表情上,挖掘出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的时代特征。美术评论家鲍栋如是评价。

  “当代绘画艺术必须触及当代人的心灵。”张晓刚认为,不能只是浅层次地追求一些感官上的、视觉上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诉求,张晓刚发现了一个绝佳的绘画题材——

老照片

  之所以以老照片为创作题材,还有一个偶然的因素。张晓刚说,有一次他看见父母年轻时的合影和个人照片,觉得这些照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既有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实性,又有当代艺术所推崇的影像上的符号性质。

  寻找一个时代的审美

  张晓刚对这一发现“很兴奋”,因为那个时代存在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模式,摄影师通过修版,把照片上不同人的脸,修得靠近那个共同的模式,人们在照片里摆姿势、人物的位置,都是非常意识形态的。这里面有一直以来他在寻找的个人私密性和公共标准之间的关系。

  “当时一个想法在我心里形成:我要画一张中国人的脸。”张晓刚说,在中国传统绘画里,中国人的脸是很真实的,到四五十年代,就发生了变化。怎样处理一张中国人的脸,这对于一个画家是很具体的事情。我去德国之前,从来没有真正地、认认真真地看过一张中国人的脸。

  张晓刚认为,中国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艺术和现实的结合,有些艺术家在美术课堂上画模特时,满脑子都是教科书和画册上的形象,拼命要在中国模特脸上找什么块面、结构那些西方模特脸上才有的特征,而西方绘画大师无一不是在画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和人物,真实性和艺术性如此天然地交融在一起。

  创作需要包容性

  “我要画的这个人是个中国人。”在创作人像时,他采用了极简的风格。他说,这个人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类型化和符号化的人,这个人是男人和女人都没关系,年龄和身份都不重要。我在大家庭系列里画的也是同一个人,他可以穿不同的衣服,有不同的发型,戴或不戴眼镜。

  “我的创作要一种包容性。”张晓刚说,尽管追求画面的极简效果,但很注重一个形象上的、语言技法上的、文化资源和信息上的包容性。

  的确,他的作品人物,具有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装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征:底色也是老照片那种特有的颜色。他自己认为,这样画作就有中性的性质,不同的观众在观看时,就会带进不同的眼光和内心感受,做出自身的评判和解读。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曾参展: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年)、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1994年)、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

意大利·1995年)、蜕变突破:中国新艺术(美国·1998年)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