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历经千年风雨有待中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09:34 新华网 | |||||||||
新华网石家庄1月22日电 (记者 孙洪磊 李俊义 刘宝森) 中国最早的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产生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年画一直是旧历春节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联系着千家万户。但现在,年画已经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某种意义上说,年与画已经分离,年画变成一种纯粹的“画”,成为少数人热衷的收藏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画经历了这个世纪初最后的鼎盛期,然后迅速地走向了衰亡
年画曾经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现代人体会不到的乐趣。著名作家铁凝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便是武强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少了年画,这些黄土平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 河北武强县年画博物馆的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中,年画无处不在:院门有门神,家门有财神,堂屋有中堂,墙上有墙画,床上有床画,灶上有灶王爷的画,牛廊马厩都不能落下。各类年画各就各位,绝不含糊。然而,现在的农家,已鲜见这种情景,即使在年画产地,也很少能在农家看到年画的踪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鼎盛一时。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四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因为稀少,倒成了收藏界、文化界的抢手货。 如今,“四大年画”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家相继发行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邮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和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邮票之后,1月22日,国家邮政局在全国发行年画系列的最后一套邮票--《武强木版年画》特种邮票,木版年画在集邮爱好者群体里掀起了一段时期的热潮。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在农耕社会中尤为重视“年”的意义,作为张扬生活理想并可视的年画便必不可少。年画行家将旧时年画形容为“贴在墙上的电视机”,因为长期以来,年画不仅仅是装饰喜庆的作用,更多时候,它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娱乐生活的一种媒介。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传媒的发达、信息的通畅以及人们生活的富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年画的教化功能已经消失,连装饰作用也显得可有可无。 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副馆长郭书荣说,传统年画和现代生活距离拉大,成为一种文化代言符号。面对这种变化,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说,传统年画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 随着年画市场的萎缩,各地的民间年画艺人数量也在明显下降。杨柳青年画传人霍庆顺师傅说,年画看似简单,其实分为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裱画等几道工序,以前的艺人只要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到两门,就可称为民间艺术大家。2003年,天津市摸底调查时发现,当时能熟练掌握年画工序的老艺人已经所剩无几。目前整个河北省武强县,刻版、印刷的老艺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许多老艺人在年画凋敝的时候都纷纷转行了。 目前,国内几个有名的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打文化牌、旅游牌,把年画作为一种吸引外来游客的亮点,市场开发对年画的流传和保护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令不少老年画艺人感到不安和无奈的是,为市场服务的年画“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年画已经不再生长在产生发展的土壤——年俗文化里了。 作为中国“年文化”产物的年画,承载着民间信仰、哲学、道德、娱乐、教育等广博的内容。面对年画的衰落,有关专家表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从民间组织到地方政府,中国保护木版年画的行动正在得到社会的认可。从2002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与全国年画产地的文化部门一起,紧急抢救中国木版年画。四川绵竹、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等地先后建立了年画博物馆;杨柳青镇所在的天津市西青区政府2003年开始启动了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南开大学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大专培训班。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表示,保护年画,从政府到民间团体都要想方设法,包括全面彻底地普查木版年画的现存状况、记录传承、收集散失于民间的艺术遗产,采用各种方式使这宝贵文化遗产全面完整地存入档案;整合各地年画艺人资源,鼓励进行艺术交流和行业自律;有关部门应引导年画艺术在市场上寻找出路,并采取特殊政策对有造诣的民间艺人给予扶持和特殊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