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书画 > 正文
 

中国行画大举攻占美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 17:43 东方早报

  26岁的张利冰(ZhangLibing,音译)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大芬村自家三楼的画室里临摹梵高作品,阳台上还晾晒着许多未干的画布。他估计自己已经临摹了2万多幅梵高作品,这个数字比梵高当年亲手创作的还要多。

  在离开张利冰工作室一个街区的一间位于三楼的小阁楼中,现年25岁的叶小东(YeXiaodong,音译)已经完成了200幅红白相间花朵的风景画;而在这条街道上还有一名同龄人黄立
宏(HuangLi-hong,音译)也从事着同样的行业,现年25岁的黄立宏经常会在一间小店铺中现场绘制水彩画。

  他们绘制的这些画作无一例外都是出口到美国。

  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进口中国油画的数量几乎是1996年的3倍,达3050万美元,而这些油画在美的最终零售所得将是该数字的几倍。中国油画在美最大的买方市场存在于佛罗里达州等地,但是从全美角度来看,众多酒店和旅馆才是中国油画最大的买家。

  中国油画流水线生产

  目前,中国的油画生产已经从手工作坊式的独立作业成功转型为大工业流水线发展,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确实非常擅长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

  位于深圳的大芬村素有“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由制作、销售行画起家,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临摹原创作品,然后低价销售,形成大型油画复制加工厂。在这里,颜料、刷子、画布和其他原料都极其便宜,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数百家油画商店。美国油画销售网站Oil-paintings.com的主席赫洛特说:“大芬村生产的地中海、威尼斯或者巴黎之类的欧洲风景画卖得最好。”而这些中国画家却大多没有看过这些画面,他们通常都是从明信片或者图片中获得信息。所出售的画都是在厦门等中国沿海城市创作的,而是在他们的主页顶端清晰地标明“Georgia,U.S.A.”(美国乔治亚州),表明自己是美国乔治亚州一家画廊的分支机构。今年春天,众多出口商都聚集在广州贸易公司(theCantonTradeFair)商讨油画出口事宜。总部设在曼彻斯特的齐格诺夫公司(theZiganofGroup)首席执行官艾得里安·戈得伯格(AdrianGoldberg)也到了这里,他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就决定了大笔订单,这些油画将会在今年秋天完工时装满6个40英尺长的集装箱运往欧美。戈得伯格称,每幅画加装裱的价格在25美元到30美元,每幅作品约1美元的运费,他准备把这些油画销往家具店,每幅售价在35美元至40美元,“这些油画在欧洲的零售价将达每幅100美元~125美元,而在美国的零售价将达到每幅160美元。”他说。

  广州贸易公司负责人王远康(WangYuankang,音译)刚刚接了齐格诺夫公司的大笔订单,他说他的工厂共有10名“设计师”,他们负责原创油画,还有300名画工负责复制这些原创作品,此外,还有200名员工负责装帧。

  不过,还有比广州贸易公司更大规模的“油画厂”———潮州宏佳艺术品公司(ChaozhouHongjiaArtsandCraftsCompany),这家公司拥有两家工厂、10位“设计师”、250名临摹师和500多位装帧工人。

  这些大公司的优势在于把油画生产演变成流水线化的操作,临摹分工非常细致,不仅使效率得到提高,成本也降得更低。

  引起美国业内人士警惕

  中国油画流水线作业不仅引起西方艺术圈内人士的关注,也将对欧美及世界各地的画家、画廊甚至艺术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许多艺术组织已开始警惕这一现象,并着手调查一系列中国油画是否遵循了美国的相关著作权法律。

  据沃尔玛(Wal-Mart)公司新闻发言人比尔·沃特兹称,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该公司将不再选择经营中国油画。但是一些零售商如Bath&Beyond却对此毫不在乎,目前仍然在进口中国油画,主要是通过如Oilpaintings.com等网站进行交易。

  出口中国油画的公司一致认为,每幅临摹的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因此不会有侵犯版权的问题。但美国视觉艺术和画廊联合会会长罗伯特却不同意这一说法,“20世纪以前创作的艺术品当然可以复制和自由贩卖,但是近代作品无论是被‘合理’的复制和销售都是违法的。”

  中国画家报酬低廉

  然而在中国,只有少数艺术家如陈逸飞、赵无极、吴冠中等的作品可以在欧美卖到每幅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的好价钱,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单价都在每幅500美元甚至更少。许多中国画家的创作来源只是那些明信片或者是来自因特网的图片等,张利冰临摹的2万多幅梵高作品就是来自于一本卷了页的梵高画册,他们就是依靠临摹这些名家画作来赚取低廉的生活费。

  张利冰和叶小东都是经过两年学徒生涯后开始进行油画绘制的,他们每个月薪水少于200美元,但住宿是免费的;黄立宏则毕业于江西一所大学,并具有美术方面的学士学位,他表示他每个月的薪水是360美元,但是不包食宿。

  叶小东表示自己正在学习流水线式的绘画方法,并摆出一排未完成的油画,先把需要绘画的白色花朵在每个画布上全部完成,再按照类别进行绘制。叶小东说,“这样干得快些。”像叶小东和张利冰这样的小型作坊每个月收入不足200美元,不过他们却很满足。

  但拥有本科学历的黄立宏却希望能有更高的成就,他自豪地说:“我临摹的作品从未超过4幅,如果画得更多的话,就会觉得非常无聊也非常累。”

  美国“大芬村”被中国取代

  “大芬村”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产业,美国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大芬村”模式运行,但如今,那里的画工和设计师都不知所踪。

  当时在美国新泽西州北部聚集了一批专门为家庭、餐馆和饭店绘画设计的艺术公司,但是目前这些公司已经摒弃了制作方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进口生意上。以大隆公司(DaeRyungComopany)为例,20年前他们有7个绘画师专门在画室内工作,而在4年前,最后一个画师也离开了这个公司。该公司成员周海伦(HelenCho)说:“这地方开始时不错,我们也能够明确告诉画师市场需要什么油画,但现在,中国人后来居上了。”

  行画之源说“大芬”

  在艺术界,人们将那些以复制名画原作,或者模仿名作风格的作品称为“行画”。这些画作因为缺少原创性,并且多是批量生产而价格低廉,大量地占据了艺术品的中低端市场。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美国市场上流行的油画行画70%来自中国,其中80%产自深圳。大芬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大芬模式”和“大芬现象”。

  大芬油画村是根据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生产行画(世界名画临摹本)产品而起家的。最早来到这里从事经营油画生意的是来自香港的画商黄江。他们从接受境外、国外的订单开始而从事油画行画的加工和制作,从而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家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作模式。

  中央美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是艺术家的出路。“艺术品应当盯紧挂历失宠之后老百姓家中空白的墙壁。”殷双喜算了一笔账,2005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而居民居住的空间即是室内艺术品的空间。深圳市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主任任晓峰: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要走向市场,大芬油画村就是给艺术家———尤其是刚从院校毕业不久的这种初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把才华变成财富的一个场所。

  深圳市龙岗区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贺克:油画复制品有其市场,大芬的第一张《蒙娜丽莎》就是我临摹出来的,那画促使这里第一个油画工作室,很快这工作室就发展到十多个人,一间铺面也换成了两间铺面。

  18世纪广州外销画

  大规模、流水线的制作非原创性的油画,这既非中国独创的行当,在中国历史上也可寻到渊源。17世纪晚期,外国商人陆续进入广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除广州外的所有对外港口,广州成为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并成为洋商聚集之地。

  18世纪欧洲逐渐掀起一股中国热,欧洲人回国时除了携带一些丝绸、茶叶、陶瓷器皿等极具中国性质的商品以外,还希望能带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投其所好,广州就出现了外销画产业,运用中西合璧的画法将富有异国情趣的中国形象运往遥远的西方各国。

  画家们的画室主要汇聚在珠江沿岸与外国商馆相接的十三行靖远街和同文街。由于外销画销量非常好,当时画画的人已非画家而被称之为画匠或画工,他们所进行的也成为非创作性的重复性劳动,分工明确的大批量生产,房子、树或人物等都有专门的画工操作,他们虽各有所长,精于一处,但几乎都不能独自完成全部工序,此番情景与现代大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远不如对瓷器、漆器等工艺品喜爱,画匠们通常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根据西方画家或买主带来的绘画,整体上运用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和阴影法,表现出三维空间与立体感,而树木、岩石与水边等细节则运用中国绘画的手法。

  此类画以港湾全景、茶叶丝绸的生产制作过程、宫廷商家的生活情景、中国风俗和贵妇人肖像等为主,这些作品全面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港口城市的风土人情。

  大芬村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村,原先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这座占地仅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不但可以见到国际上知名油画家的仿作,而且可以了解国际油画市场的走势。因为这里现在不但云集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画家和画师,而且200多家画廊复制的油画作品都是当今市场最流行的名画。据统计,大芬村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到了100多万幅,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被国内外的艺术同行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大芬村每年交易额在1亿元左右,主要市场70%在国外,大部分是欧美、中东,非洲、澳大利亚也有一些,国内仅占其销量的30%。(徐明怡)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