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车 每个男人都需要的玩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 15:3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韩彦

  从小男孩悄悄装进口袋带到幼儿园的那辆爱不释手的玩具小汽车,到青少年时期对第一辆爱车的一次次梦想,直至有经济能力后真正拥有第一辆车,这中间似乎经历了漫长得犹如光年般的距离,但男人的胃口一旦开了,就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一定会想要将更多的,更好的,更贵的的车收集进自己的玩具箱,永无止境。

  每个男人在小时候都是把车当成玩具去看待,但他们长大以后,却不是都以玩具为标尺去购车,因为他是男人了,他的欲望与责任变得复杂起来。几乎没有男人不梦想拥有自己的法拉利,因为那个名字和扬蹄立起的烈马代表冲破极限的自由。

  但几乎之外还是会有例外,有些人会偏爱兰博基尼那斗牛般的蓄势待发与狂躁勇猛;有些人则衷情于保时捷的轻灵收敛与悠然自得。

  车如衣服,似乎在遮盖和修饰你原始的模样,但其实它恰恰是把你内心更隐秘的性情宣扬了出来。霸气、豪迈、征服、高贵、宽容、克制……男人身上的各种特性似乎都与某个品牌的车子有着天成的血缘关系,不同的男人喜欢不同风格的车,而不同设计哲学的车会给人截然不同的驾驶感受同时,也会在与车主的磨合相处过程中将其品牌文化及技术灵性感染到他的身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心态甚至人格。

  德国车精密而紧凑,让你一握到方向盘便有天生的优越出位之感,它可以带着你在公路上一路领先,在起步、过弯或冲刺时一次次感受到儿时靠双腿赛跑无法取得的胜利喜悦,久而久之,你便不会去争了,因为你觉得自己就是赢家。

  从前的美国车大得像个房子,或许因为他们的国家很大的缘故吧,欲念也很大,需要将车子的前后悬都伸张出去,有时嫌霸气不够还要特意设计出前尖后刺。但现在,他们变了,变得与世界更加通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务实地选择日本车了。美国文化也许在民间早有深刻变化,但人们却无法抹去故有的印象,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车才代表着人们心中真正的美国文化。

  但喜欢开美国车的男人在美国越来越少的同时,却在中国越来越多,因为中国人正在学着释放真正的自我——尽管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装在套子里过日子比较安全。从克莱斯勒300C到凯迪拉克赛威,很多人不顾世俗的眼光将它们心高气傲的一面表现出来,那些骂美国车太傻的国人该仔细尝尝自己的心情——至少有一半是酸味的。

  不过这些人对美国车的批判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太耗油了——至少和以此为生存之道的日本车比起来肯定如此。通常而言,买日本车的男人多数是爱家的好男人,他们有着非常高的责任感,并能认真地埋头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以上这些不确切的看车相人法则在西方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车的概念始终非常统粹地与其商品性本身直接相关,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刻画出鲜明的品牌文化标签。

  而对于在中国长大的男孩子来说,情况也许有所不同,同一品牌的车在西方与中国似乎吸引的是完全不同品性的购买者。

  80年代末,我的大学男同学会指着鼻梁上镶着红旗的黑色轿车踌躇满志地说:“将来我就要坐这个。”因为那意味着官位与权力;到了90年代初,本田雅阁被刚工作的男生们反复欣赏,因为那是当时的成功人士们最容易实现的选择。

  到了今天,我那些从30岁到50岁的男性朋友们都常会在选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奥迪A6,虽然宝马、奔驰是他们内心里真正想要的,但最后的选择仍然是奥迪。因为它含混着特权、财富、责任、忠诚、安全与科技,最妙的是文化里带着一抹灰色的地带,既可正直勇敢,又能无所不为。

  中国车似乎正在成为世界几大车系中的一支,但还没有,没有的原因是没有在文化上孕育成形,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品牌在开工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要为谁造车,以及永远造什么特质的车了。

  别忘了,男人,永远是汽车企业的第一主顾,男人不爱的东西,女人也不会去爱,女人会为他爱的男人而爱上他爱的车,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