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晚报6月13日报道今日是第四个全国文化遗产日,长沙市文物局向市民公布出近年来长沙10大考古发现,以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 南托大塘遗址
位于长沙市南约20公里的湘江东岸河滩,1985年底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2月至3月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极有特色的遗物。最具特色的是陶器的纹饰,种类丰富,装饰繁缛,有由戳印、刻划、拍印形成的圆圈、波折、雨线纹以及水波、山峰、房屋、兽面、飞鸟等各种图案。另外还出土了部分彩陶,其中一件彩绘鸟纹白陶双耳罐,口至颈部以褐彩绘三角水波夹窗格纹,肩部以下绘四组对称的高冠凤鸟,每组凤鸟以树冠相隔,鸟衔树枝,线条流畅,写实性极强,是中国南方出土的最精美的彩陶之一。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被考古学界命名为“大塘文化”。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炭河里遗址
炭河里遗址位于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该遗址1963年被发现,曾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兽面纹瓿、“癸”卣、“戈”卣、云纹铙、象纹大铙等,所出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宁乡青铜器群”。2003年11月初至2004年12月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此次发掘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马益顺巷一号楚墓
1991年12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马益顺巷发掘一座大型楚墓,该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现存墓口有一级台阶,墓坑西壁正中有一斜坡墓道,椁室四周及椁盖板上均填充粘性较大的白膏泥,葬具保存基本完好,为一椁二棺,椁室由盖板、墙板、挡板、底板及枕木、横梁等构成,椁内用隔梁、立柱、隔板等构成头箱、棺室及左、右边箱4部分,棺室位于椁室的东侧正中,内有两层套棺。该墓陪葬器物放置于头箱和左、右边箱,共计80件套,分为陶器、铜器、漆器、玉器、料器及竹、木器等。该墓年代应为战国中期中段,墓主应属楚国下大夫一级的贵族。
4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1996年10月,原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名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平和堂商厦基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座编号为J22号古井中发现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时代大多属于吴国嘉禾年间(公元232--238年),形制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券书、官府文书、户籍、名刺及帐籍五类,涉及赋税、黄簿民籍、仓库管理、钱粮出入、军民屯田、往来书信等各个方面。此次出土的简牍超过了当时全国各地历年所出土的简牍之和,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该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二十世纪全国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年,长沙简牍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5 马王堆汉墓
1972年1月发掘l号汉墓,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又发掘了2号、3号汉墓。其中2号墓出土了“长沙丞相”、“钛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证实2号墓主是长沙国丞相钛侯利苍,l号墓死者是利苍的妻子辛追,三号墓是利苍的儿子。
马王堆汉墓主要的出土文物有女尸、帛书、帛画、兵器、乐器、漆器、木俑、丝织品、陶器等。l号墓出土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用多层锦衾,衣着和丝麻织物严密包裹,半浸于约80升的棕黄色棺液中,尸体外形完整。3号墓出土《导引图》等帛书28种,帛画共4幅,其中2幅呈T字形,绘有钟鸣九天,下段绘有罄振寰宇,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天上人间式的幻想中的仙境。尤为珍贵的有1号墓出土的1件素纱禅衣,仅重49克。手工精细,把湘绣的发源史从200多年推前到2000多年。
马王堆汉墓由于墓内女尸、葬具以及3000余件随葬物经过2000多年仍保存完整而轰动中外。
6 望城坡“渔阳”王后墓
1993年,发掘一座大型西汉长沙国王后墓葬,该墓由一座主墓和三座丛葬坑构成。主墓为带墓道的岩坑竖穴椁墓,墓道长37米,现存墓口长15.98米,宽13.10米,现存墓口至墓底深度达10米,墓道与墓室相接处发现一对木骨泥胎的“偶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偶人”。该墓出土金、玉、铁、玛瑙、漆、竹、木、丝织品及陶器等各类文物总数超过2000件。在漆器上发现“渔阳”二字。
“渔阳”墓是目前湖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西汉王室墓,也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屈指可数,保存完整的汉代诸侯王室墓地之一。被评为“1992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7 望城风篷岭一号墓
2006年3月至10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望城县文物管理所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市区西北望城县星城镇风篷岭发掘了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该墓葬采用“黄肠题凑”葬制,出土重要文物200余件(套)。其中19件圆形金饼,每件重250.5克;清理出三十多片玉衣片及大量残碎金丝,玉璧两件;漆盘上发现有红漆书写的“张姬橯盘”,漆耳杯上发现有红漆书写的“长沙王后家杯”等文字,此外漆器上文字还有“厨”、“宜酒食”等。墓葬主人考证为刘姓长沙国某代王后。该墓的发掘弥补了湖南地区西汉晚期长沙王室墓考古的空白。
8 长沙铜官窑遗址
铜官窑遗址区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198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组成铜官窑联合发掘小组,于3月至12月对铜官窑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共发掘窑址10座,出土形制可考的陶瓷器7000多件,种类有壶、瓶、动物玩具等七十余种,涉及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
铜官窑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开创了中国的彩瓷时代,以富于变幻的釉下多彩和绚丽多姿的装饰艺术在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长沙市坡子街南宋大型木构建筑遗址
2004年7月至12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长沙坡子街民俗名食文化街7号建设工地时,发掘了一处大型地下供水木构建筑群遗迹。整个建筑由396件木块、木板、木桩组成。形制规整,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初步推测为南宋时期城市供水系统设施。此类木构遗迹系我省首次发现,对城市考古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拟进行局部原址保护。
10 望城蚂蚁山一号明代墓
2005年4月19日至9月16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望城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位于望城县含浦镇白鹤小区茶园冲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西新校区内的蚂蚁山一号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为一大型砖室券顶墓,是湖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座砖室墓。
墓道自上而下发现有石塔建筑、十字形建筑及井状建筑等少见的古代葬制。在石塔建筑内置一石质喇嘛塔,塔内发现有数十册纸质书籍。现已揭取出一本书的封面,书名为《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为道家经书,系金粉楷书抄写。蚂蚁山一号墓共出土金、银、铜、铁、石、木质等各类重要文物146件(古代书籍除外),墓主人为谷王乳母张妙寿。
该墓的建造形制,融佛、道思想于一体,对于研究明朝早期的宗教史、思想史、丧葬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