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藏家的天堂沈阳道古物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21:54  天津日报

  “从北京到天津,下了火车后,坐着‘倒骑驴’前往沈阳道,大多数时候是享受寻找的乐趣,即使空手而归,也不会影响心情,那情形至今难忘。”收藏界的传奇人物马未都在他的《马未都说收藏》中几次提到在天津买东西的经历。他说,那(沈阳道)是收藏家的天堂。

  沈阳道古物市场改造的消息传出后,让更多的人期待着。

  沈阳道东入口原有一个牌楼,上面挂着“沈阳道古物市场”的牌匾,是溥佐先生所书。这几天施工人员已经将重新翻修的牌匾挂在新建的牌楼上,并用红布遮盖着,等待着明天与换了新颜的沈阳道一同亮相。这块匾见证沈阳道古物市场的变迁与发展,见证着“淘宝”人的得意与失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内各区出现了“旧物调剂市场”,和平区的市场就在沈阳道一带,许多古玩买卖家渐渐聚拢于此,沈阳道市场便形成了。

  1992年和平区投入300万元对1987年建立的旧物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设,并根据市场内交易商品的变化,将原来的旧物市场更名为“古物市场”。

  每周四的大集,是沈阳道最热闹的时候。从凌晨三四点起,就有人在市场里摆开摊位,东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你能听见各种口音的人在这里买卖东西。内行人介绍说,穿着旧裤子、背着又脏又大的书包的,八成是老淘客;背着挺新的书包、四处新鲜地看东西的,一准儿是慕名而来的游人;要是运气好,也许还会瞧见杨少华这样的大腕儿;再早些年,冯骥才、马未都等人也都是这里的常客;而在那些看上去挺普通的面孔中,或许就有故宫博物院和全国各大博物馆来的专家学者。

  “沈阳道真出过不少好东西。”在沈阳道经营多年的王敬原感慨地说,“乾隆年间宫中摆设的葫芦瓶,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携琴访友大梅瓶……都从地摊中寻到的。”这些器物的出现,让沈阳道出了名,聚敛了人气。

  “平日里的沈阳道很少见到这些摊位,地上只有留给它们的标志线和号码。由于摊位太多,它们开始逐渐拓展到沈阳道外的马路。在友谊新天地的门口,摊位号从‘1’开始向南排列开,到了河北路边,拐个弯儿又排回来,和一号摊对着的,已经是一百六十多号了。目前的摊位大概有六百多个。”沈阳道古物市场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摆摊起家的王敬原说,这次改造是他在沈阳道20多年间经历的第三次改变了。“早些时,沈阳道几乎全都是地摊,满街是人,满地是货,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有时一蹲就是半天。后来有一阵儿市场里摆设了铁案子,但也要看天吃饭。这种情形持续到了1992年。那一年沈阳道正式成立‘古物市场’,搭建了许多铁皮屋子,还盖了一些砖房,东西放在屋里不磕不碰,丢不了,且风不吹雨不淋,挺好。”

  王敬原现在的店铺是一幢二层的小旧楼,上面一层还住着老住户。这店铺的砖墙明显“上了年纪”,门楣和两侧的廊柱上,红漆与彩绘早已落上了灰蒙蒙的颜色。这次改造,它们将被重新粉刷,现出原来的鲜艳。从王敬原的店铺外向不远处看去,就是友谊新天地商城,再向外延展,就是滨江道和南京路这样的繁华之地。

  “改造后,沈阳道要被打造成步行街,尝试着和周边的风景一同融入旅游线路中。你看现在商铺的地面、门脸儿都亮堂了,肯定更能吸引游客——沈阳道的新生之机也就来临了。”沈阳道古物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吴云光主任告诉记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