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设艺术品可抵押品运行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胡亮北京报道 “我们应打破民间艺术品流通瓶颈,建设艺术品可抵押品运行机制,培育专业艺术品品鉴评估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对本报记者表示。“比兽首拍卖更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每年暗中流失海外的艺术藏品数量让人痛心!”许钦松说,我国目前缺乏可将艺术品转化为有现实价值的可抵押品运行机制和专门的法规、政策,致使国内在艺术品流通和价值实现途径上遇到了诸多瓶颈和障碍,抑制了我国民间的收藏热情和社会资金对收藏事业的投入,这是造成很多艺术藏品得不到保护而流失海外的重要因素。

  许钦松指出,和西方相比,我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起步本来就比较晚,但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作为一种有极高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的特殊商品,艺术品的收藏、投资热正在兴起。

  “但我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欧洲国家。”许钦松认为,和国外相比,当前我国艺术品无法实现有效抵押行为和“硬通货”价值,主要是受到三方面的制约——既缺乏由政府主导、统一集中的规范化管理机构,又没有全国性、专业性、权威性信息平台、专家平台和科学化认证体系,更缺乏相关艺术品抵押的法律和政策配套。

  许钦松认为,建立完整的艺术品抵押制度,可以突破民间艺术藏品的流通瓶颈,提升民间艺术藏品的现实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长远来说是保护我国艺术珍品不再盲目流失的根本之策。

  他还建议,首先给每个艺术品建立一张通用的“身份证”,为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提供丰富、准确的作者、作品和收藏者信息及市场可参考价格信息,最关键的是培养一支权威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专业队伍。

  根据许钦松调查,目前国内具备艺术品鉴定和评估能力资格的专家队伍和机构都正日益发展壮大,民间艺术收藏品交易市场和拍卖行达300家以上,从事收藏者有数百万人。因此解决艺术品鉴定、评估的规范管理问题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基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