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扶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讲述西周贵族间行贿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16:0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11月8日,扶风县青铜器窖藏出土的27件(组)器物中有两个大口尊造型奇特、引人注目,共有铭文222字(之前认为228字),内容完全一样。近日,考古专家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解读,发现铭文可与以前出土的两件青铜器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共同讲述了西周晚期一贵族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的过程,内容涉及西周晚期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和司法制度。

  三种铭文讲述一个故事

  专家介绍,要解读大口尊铭文的意思,不得不提到传世的“五年 生簋”和“六年生簋”。在“五年生簋”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西周厉王五年,一位名叫生的贵族因大量开发私田及超额收养奴仆,多次被人检举告发。因为当时严禁开辟不用纳税的私田,也不允许多占奴仆,生的行为明显违犯了国法,按律当罚。为此,司法机关多次前往调查,朝廷也指派一个名叫召伯虎的人负责督办此案。于是生先是给召伯虎的母亲送了一件珍贵的青铜壶,请召伯虎的母亲以其在朝廷做大官的丈夫的名义,在召伯虎面前说情。后又送给召伯虎的父亲一个大玉璋。在召伯虎答应他的请求后,召伯虎得到了一件朝觐用的礼器圭。而“六年生簋”的铭文表明,到了第二年四月甲子的一天,官司有了转机。召伯虎告诉生,这场官司终于平息了,都是因为他的父母出面讲话,并把判决的副本送给生。生再次送给召伯虎一块玉作为报答。至此,一场奴隶主权贵与国家较量的官司,最终以生的胜利结束了。

  可是一个官司怎么打了一年多呢?这中间有什么变故吗?此次出土的大口尊上的铭文解释了人们的这个疑问,与两件簋上的铭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

  大口尊铭文说的是,西周厉王五年九月,生给召伯虎之母及参与审理官司的官员分别送了玉璋、玉璜及丝织物,而且给召伯虎之父做了祭祀用的尊(即出土的这对大口尊)。原来,是生的官司太大了,第一次送礼送得还不够,没有把事情“摆平”,无奈,生只好再次送了重礼,才使拖了很久的官司有了结局。

  此外,大口尊的铭文还表明了五年、六年簋的制作地。过去,人们只知道现传世的五年、六年簋分别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但一直不清楚其具体出土地点。大口尊的出土清楚地表明,生家族就居住在扶风五郡一带,五年、六年簋也应当在这一带出土,而且这一带也是召氏家族的势力范围。这为西周世族政治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大宗全力以赴护生

  然而,在生土地纠纷官司中,召伯虎为什么敢明目张胆地徇私枉法?这又牵扯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宗法制度。宝鸡市考古队副队长辛怡华介绍道,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天下的大宗,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的诸侯,相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在本国为大宗,以此类推。在各级贵族组织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宗子”或“宗主”,以贵族的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在宗法制度支配下,宗子有保护和帮助小宗的责任。在这场官司中,生、召伯虎同属于一个大家族,相对于生家族,召伯虎之父即铭文中称为宗君幽伯的,是他们的大宗,大宗有责任保护生。因此他才会全力以赴地替生开脱罪责。辛怡华说,从官司的旷日持久来看,他们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因为毕竟是和奴隶制国家较量嘛!

  逃跑时将礼器埋地下

  可是“五郡窖藏是在什么情况下埋藏的?”专家告诉记者,周厉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禁止言论自由。召伯虎曾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昏庸的厉王不听,最终厉王被“国人”赶下台,客死他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在这次事件中,召伯虎曾使用调包计保住了太子静(即后来的周宣王)的性命。为了安全,召伯虎带着太子静潜出镐京,逃到东都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

  辛怡华说,多占土地和奴隶的生对召伯虎来说是小宗,我们推测在大宗召伯虎逃往洛邑时,生也随之逃走。慌乱之时,就把带不走的青铜礼器藏在居住地,希望以后回来,但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

  窖藏青铜器带来更多谜团

  西周是青铜器铭文的最盛期,铭文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制、礼仪等。而以叙述王室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以及祭祀、战争、赏赐、册命、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为最多,研究价值也最珍贵。可像五郡大口尊铭文记载的行贿受贿的事件却不多见,毕竟这是徇私枉法、见不得人的事。这种事为什么还要铸器记载,而且还要铸上两件传于后世?还有,此次出土一些青铜器究竟是舀酒器还是饮酒器,应如何定名?为什么把众多的小如徽章的车马器也藏于窖中……这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记者郭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