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品行家余耀强总是游荡在广州以外的地方,拍卖行、市场,或者各种类型的展览上。在1980年时,他就开始了收藏生涯。接近30年的收藏生涯让他对“捡漏”有了一个深刻而感性的认识。
余耀强也承认收藏中捡漏的可能,对于他来说,小漏常常,而大漏每年也不下十次八次。比如不少邮票多达十几个版,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实际上可能有暗记的差别。在收藏领域里,细微的差别价格差距可能千里。
比如他曾在拍卖市场上见到一封实寄封,上面贴的是民国初年的邮票,较为常见,但是他发现这个邮戳是修补版,知道是好东西。于是以2500元买下。
之后,他委托另一家拍卖行拍卖这件实寄封,拍卖说明上仅加多了一句“附带修饰地方”,结果以50000元拍出。他认为,如果不是该题材较为冷门,现场了解者不多,其价格有可能被争至10万元左右。
收藏市场上时时有惊喜。最近,余耀强的朋友更是捡了一次意外的“漏”。他在美国看到一封中国人的实寄封,内容为中文,签名为英文,觉得颇为喜欢,于是以几十美元买下。在实寄封市场中,几百元很难买到好东西,好的东西动辄上万元。回到中国,偶然的机会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买下的竟然是孙中山的信札!有收藏者闻风出价1万美元,但他仍不舍得出手。
“相对邮票来说,邮票的衍生品如实寄封、邮戳、明信片等,更有捡漏可能”,在余耀强眼里,邮票衍生品收藏是邮票收藏者的最高目标,因此他也强调,“捡漏不是刻意所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捡漏”,没有“料”在身捡漏万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