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 14:39  中青书画家联盟网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黄智程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论画》中说:“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群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如草,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希望中国画家能“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吕澂则提议要进行“美术革命”,要“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陈独秀进一步提出“革王画的命”,并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这些观点的提出已经过去近百年了,中国画并未因此真正衰落下去,相反在20世纪还出现不少国画大家,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人基于传统上的突破使中国画呈现勃勃生机。

  关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讨论不曾间断,但对于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持悲观甚至否定的论调不断出现,典型的如“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推倒国画这堵墙”等等。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观点还是站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上来看国画的问题,与20世纪初革新派的论调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性,比如追求气韵生动、巧妙的空间布置、特殊的笔墨语言等等。尤其是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灵魂和精髓,是传统绘画最鲜明、最基本的符号,如果把它也都当作脏水一并泼掉的话,那么中国画真的会像那位理论家所断言的那样:“已经穷途末路了”。20多年过去了,中国画并非像他所说的那样,反而出现面貌多元、创作繁荣的局面。“穷途末路”的说法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也是与事实背道而驰的。

  真正对国画创作生态造成威胁的是混乱的艺术市场和浮躁的创作心态。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画创作呈现出繁荣和多样的局面。艺术市场的繁荣极大带动了国画创作者的热情,但也催生了鱼龙混珠的现象,其结果造成艺术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多,这不但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远利益上说,也不利于画家的个人创作。因而,摒弃浮躁和功利心态,从基本的艺术语言和传统思想开始,不断修炼个人面貌,而不是仅仅从追求风格出发,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来。在这方面,20世纪的国画大家成为可资参照的标尺和山峰。

  毫无疑问,作为20世纪最有成就的国画家之一,黄宾虹对于当代山水画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把黄宾虹山水作品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者数不胜数,但能够参透黄氏笔墨并有所创新者并不多见。画家黄智程当算其中之一员。年已中年的黄智程1979年就在杭州创办第一所业余美术学校,后又担任文化部中国美术基地副主任,这使黄智程很早就有了与当代国画大家交往的机会,与大家们切磋技艺成为可能,起点不谓不高。最近几年,黄智程又在国家画院范杨工作室研修,接着又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师从陈平先生。这都为其进一步锤炼笔墨语言、深究传统绘画思想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客观地说,以黄宾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不讨好,且不说黄宾虹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就笔墨而言,也是众多山水画家可望不可即的高峰。以此作为追求目标,不但要有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极大的耐力。最近30年来,以黄氏笔墨为参照进行创作的山水画家并不少见,但有成果者寥寥无几,其重要原因就是只顾其“形”,不顾其“神”,以及缺乏笔墨背后所饱含的深厚学养。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人格化的艺术情趣,已精简为自然化的艺术情趣。将玄虚繁复的带有隐喻性质的人格美,还原为单纯直接的富于抒情性质的自然美。只注重其画面本身的线条和墨色,而忽视与生命观照的对象——自然的关系,必然会造成“神”的缺失。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黄智程的作品感觉到了蕴涵在笔墨语言下的生机。

  黄宾虹的笔法可概括为“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不过在具体的笔法上,黄智程并未完全照抄黄氏的笔法,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改造,同时他注意到黄宾虹所提倡的“积点成线”、“兼皴带染”的方法,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笔与墨之间时常存在的差异问题。黄智程另有一路笔法以密取胜,如《高壑云泉》笔墨密密匝匝,点苔用笔多变,时有尖笔、斜点,聚散有致,苍茫中隐含秀润,颇有王蒙遗风。就墨法而言,黄宾虹曾提出“七墨”,即浓墨法、淡墨法、积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特别是其晚年常用积墨法、渍墨法和宿墨法,营造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般的笔墨趣味。从画面上看,黄智程并没有频繁使用积墨和宿墨,在浓淡干湿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了皴染,因而,他的墨色并不太深,虽少了些厚重,但却颇得淡雅温润之气,而这正是浙江山水画的特色之一,如《溪山访友》、《春岭云松》。黄智程的山水在置陈布势上并没有跳出黄宾虹山水的法式,但也有不尽然相同之处。如《高壑云泉》一画中,自下而上山石拔地而起,充满整个画面,明显与典型的黄氏山水构图方式不同。画家巧妙利用水口、溪水和云气,使整个画面气韵贯通一气,在如此大的尺幅上,营造出气韵生动之感,着实不易。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取法之高方有可能达到高的创作水平,黄智程选择黄宾虹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既是明智的,也是艰难的。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黄智程的开阔眼界和艰苦努力必然会给他的山水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黄智程简历

  黄智程,1958年12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79年在杭州创办第一所业余美术学校,1983年调入杭州市佛教协会(灵隐寺),在此期间曾求教于陆俨少、李可染、程十发、唐云、余任天等大家。1994年以来,先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学习,作品被多家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并被国内专业机构展览、收藏。现为中华两岸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美协会员。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读黄智程的山水画创作:取法乎上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