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式木雕究竟还能走多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 18: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在位于新滘东仑头路北山村青云大街56号的艺海家具厂里,到处散乱地堆着不同形状的木头,空气中飘着好闻的木头的香味。工厂的主人杨广海脸瘦而长,虽年逾花甲,却留着齐肩的中分长发。

  熟悉工具就需一年时间

  广州家具主要由木工和木雕组成。然而,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独拥两技。杨广海的解释是:“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有精力同时把两门都学精。”当时哥哥杨虾已在厂里学木工,他告诉弟弟:“我已经学了木工,你就学木雕,以后好合作。”

  杨广海1962年1月8日进入广州木雕厂,那时他只有15岁半。杨广海说他很幸运,他一进厂就“跟了一个整个行业最棒的好师傅”,就是木雕工艺大师胡枝。广式木雕讲究精细,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选料、开料、木工加工,到雕花、组装、打磨和上漆,一样都不能少。而其中雕花所要用到的工具就有30多种。

  杨广海说,师傅恐怕都没有想到,他的一句话让徒弟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刚进厂时,有次胡枝问他:“你想吃烧卖,还是想吃松糕?”当时,广州人喝茶,有钱上茶楼的人能够吃上烧卖,而只能光顾路边摊的人只有松糕可吃。因此,杨广海脱口而出:“我当然想吃烧卖!”师傅于是说道:“那你就要吃得苦!好好学手艺!”杨广海开始潜心跟那些工具打交道。过了一年,杨广海终于可以正式学雕花了。又过了一年,他开始学打磨。再过了一年,厂里又让他学设计。这个“想吃烧卖”的小伙子成了厂里重点培养的好苗子。1965年3月,杨广海出师了。

  常去美院帮老教授堆泥巴

  杨广海一直坚持说自己是搞艺术的。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木雕制作是一门艺术,而非一般工匠力所能及。然而,他的双手,黑而粗糙,伤痕处处,绝非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家的手。

  “我当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泡在广州美院的。”杨广海意识到学好木雕,必须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后,他经常去美院缠着那些老师教他东西。“我那时年轻啊,经常去帮那些搞雕塑的老教授堆泥巴、扶梯子。”

  于是,杨广海的木雕里有了西方艺术的影子。这也成了杨广海在许多年以后仍能“独步江湖”的绝技。“我的作品,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

  杨广海尤善雕龙。上世纪70年代初,在其兄杨虾设计的“九龙床”创作中,兄弟俩珠联璧合,果然应了哥哥当年“我已经学了木工,你就学木雕,以后好合作”的那句话。

  1972年,这张精雕细琢的“九龙床”在广交会一亮相,便引起了轰动。当初定价三万元的床最终卖出了二十多万元的高价。这是杨广海所经历的广式木雕最初的辉煌。

  “想把手艺传给子孙,恐怕没希望了”

  “现在年纪大了,手也不行了。”杨广海举着粗糙的双手,一脸无奈。于1985年升任为广州木雕厂厂长的杨虾和随后也当上了华南木雕厂厂长的杨广海,随着国营木雕厂的举步维艰,又分别自立门户开起了自己的家具厂。尽管生意不错,但杨广海和他的同行们对广式木雕的式微的担忧越来越深。广式木雕极讲究立体感,高低起伏很大,很多地方都必须施以刀工,电脑代替不了。可是,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刀功的又能有几人呢?

  “一个木雕工至少要三四年才能出师,现在有谁能坐得住这个板凳呢?又有谁愿意花一年时间来熟悉工具呢?”杨广海说,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面对的诱惑多,就业选择也多。以前那种苦行僧的学徒生活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杨广海的厂里现在有五六名雕花工人,但他们基本上谈不上对广式木雕的传承。“他们学的并不一定是广式木雕,只是按照我的要求进行雕刻。”

  “以前,我们在工厂里,不用考虑工资和奖金,而且大家都朴素地认为,只有技术好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大家每天一坐下来,就想着如何把东西雕好。”杨广海感慨道,“而现在的工厂里,都是计件的,没有人可能沉下心来精雕细琢了。”

  “总想把这一门工艺传给子孙,恐怕没希望了。”只有杨广海,仍在做最后的坚持和守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