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关注:文物古玩市场需不需要行政干预(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12:53 浙江在线

  白明曾让人蒙过。他花4万多元想买一套明代“太师椅”,却被“忽悠”买了一堆“瞎活”,即赝品。白明的一个朋友花60多万元买了200件玉器,在白明看来,全是假货。

  尽管赝品泛滥,收藏界却不兴打假。一般的规矩是吃亏上当自认倒霉,“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

  有的专家也认为,收藏毕竟是个人爱好,无关国计民生,造假买假,“周瑜打黄盖”,无碍大局。

  因此,尽管造假卖假盛行,有不少媒体也在呼吁规范文物市场,但收藏界本身打假的呼声并不高,有人甚至就是要体验在买卖真假古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把这些当作一种人生乐趣。还有很多买了假货的人,本人往往还坚信不疑,执迷不悟。

  白明说业内有句名言叫作“不冤不乐”。

  这大概也算收藏界一条潜规则吧。

  监督鉴定似应建立相应制度

  收藏界不打假,其中一个原因是文物古玩鉴定不易。

  国家有一个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起先只有54位专家学者,后来增加到七八十位,全由国家文物局聘任。这个委员会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的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文物鉴定工作。一般省市也都有文物鉴定委员会,也不对社会服务。还有一些重要海关设有文物鉴定站,专为文物进出境把关,也不面向社会。社会上其他文物鉴定机构多数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前些年民间鉴定机构遍地开花,但随着人们收藏逐渐趋于理性,盲目购买古玩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到鉴定公司要求鉴定的人大为减少,许多鉴定公司无力支撑,逐渐被淘汰,目前剩下的已不多了。北京市经工商登记的鉴定公司或中心39家,业内人士人认为目前维持经营的也就十来家,全国不过几十家。

  “来鉴定的都要找知名专家。”一家鉴定公司的职员说,“所谓知名,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没上电视台,不管你是否有能力一般都不认。”

  当然,即使是专家,有时也有“打眼”的时候。

  有一位先生看上一件古董,卖家要价100万元,他请专家鉴定,认定是真品,就买了下来。后来又经多方鉴定,结论都是赝品。他一气之下将专家告上法庭,官司却打输了。法院的理由是,古董鉴定很大程度属于主观判断,结论有差别,专家不应该承担责任。

  文物古玩鉴定肯定是有标准的,但这种标准不具有刚性,不易量化。文物古玩多属于艺术品,很难有统一标准,用政策法规强行规范也不现实。

  然而,业内人士也承认,专家与鉴定公司联手作假也是有的,只是不好认定而已。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介入文物鉴定的工作,专家们也各有看法。有的人认为不宜介入,有的认为应该介入。谢辰生老先生倾向建立鉴定人员资格制度,但他认为这一制度建立要从长计议,综合各方面情况考虑。自然,实行起来也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

  “感觉还行”收藏界满意目前状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