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为什么这样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 19:20 新民晚报
古董!古董!宝贝!宝贝! 人们忽然发现,我们身边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古董迷。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受到观众空前追捧,甚至被当作一个文化现象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鉴宝专家成为明星,节目摄制组每到一个城市引起的轰动都不亚于一场“超女”选秀。 书店里,原本被大众冷落的鉴宝类、考古探险类图书仿佛一夜间有了“粉丝”,被人们像当年的“红宝书”一样捧在手心,求知若渴。 盛世兴收藏,这本是一个好兆头,但不再坐冷板凳的考古专家们却有点高兴不起来。 “快,快给看看,我这个鼎值多少钱?” “我这只青花瓷,起码也值个三五十万元吧?!” “粉丝”们将古董与财富画上了等号,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文物背后折射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善男信女们不厌其烦的询价,让那部分还保持冷静的专家们坐不住了。 “浮躁!浮躁!考古界、收藏界,民众表现出了一致的浮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葛剑雄忍受不了人们面对文物的这种物质化的眼光,大声疾呼。他焦虑地发现,人们,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开始热衷起考古来,面对一个个新发现的古墓、遗址,人们表现出的是一致的按捺不住的渴望,眼光中射出的是一样的物质发现与猎奇的色彩。 媒体也加入进来。人们发现,只要宣传到位,只要噱头到位,一个不知名的古墓居然可以让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村一夜成名。旅游带动起来了,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原来,对考古探险的热衷,对文物的追捧,驱动力在这里!”专家们恍然大悟。 从云南抚仙湖史前文明发掘到北京老山汉墓,从南京“疑似秦桧墓”到良渚古城遗址……人们都发现了十足的秀味。 “中国第一古城!”“世界首创!”……新闻密集轰炸,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专家、学者纷纷预言,充满含混武断,动不动就宣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最近的良渚古城遗址挖掘工作不过刚开了一个头,尽管有迹象显示良渚文化呈现初步的国家组织特征,但离最终的盖棺论定为时尚早,媒体却已经开始欢呼,断言中国的文明史将由此改写,断代史将由现在公认最早的夏、商、周改为良渚,而中国的文明史将由此推前数千年。 当媒体的推波助澜过后,人们往往失落地发现要么是一场彻底的闹剧,要么就是一无所获。十三陵定陵的悲剧至今刺激着考古专家们的神经,是严谨的考古教训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耍弄了我们自己?! 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原本远离尘嚣的考古正在变得新闻化、娱乐化,政府希望投入很快产出,媒体期望获得眼球效应,但遗憾的是这不是考古所能给予的。几年前,全球直播的胡夫金字塔考古事后被证明就是一场埃及旅游的特色炒作。 炒作过分,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公众对考古发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将刺激地方政府在相关发掘上进行非理性的宣扬。其实,如果不考虑文物本身的价值,考古发掘是“无用之用”,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却不能保证提供经济上的收益。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