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书法的无用之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11:28 北京日报

  书法是显示技艺的笔墨游戏?

  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什么?前不久CCTV4推出的特别节目《中国焦点2006》之“向世界传递和谐名片”中,一场近8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揭示了人们心中的答案。孔子名列榜首,尾随其后的是中国龙、故宫长城、春节,书法位居第五,可见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人心中依然是沉甸甸的。但当我们审视现实,却不禁大为震惊,书法佳作的稀缺、民众审美能力的下降、书法市场的萎缩等无不昭示着当下书坛的颓态。

  熟视不睹

  西方科技的涌进像一把双刃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无情地淘汰了许多旧时文化。硬笔代替毛笔,计算机键盘继而侵占硬笔的生存空间。书写工具的废变潜移默化地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书法首当其冲。画家马建培分析:“书法像是文化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体,毛笔的废用改变了这个环境,并带来一系列的连带效应。”

  今天人们不会用笔写字照样可以交流自如,用惯了拼音打字法的孩子甚至忘记了汉字的结构,书法艺术又怎能深入人心?有人在家中悬挂书作,却连其中的汉字是什么都不认识;有人对王羲之、郑板桥的名字耳熟能详,却连有几个书法流派都不清楚。当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时,书法的意义开始显得模糊。

  今人无法满足书法对观赏者审美能力的高要求,也是导致“熟视不睹”的原因之一。相比绘画的低门槛,书法则显得不那么容易接近:没有亲手实践过的人难以明了精深技法;没有反复修炼的人,不能体会字里行间的精魄品质;没有古文修养,则难以理解诗文奥妙,进而就更难体会书家以书抒情的境界。

  马建培进一步分析:“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有用,蜕变为纯粹的艺术品。在各种文化撞击的今天,书法甚至不再拥有惟我独尊的地位,成为了小众艺术”。书法家张济生先生同样忧心忡忡:“吃着快餐、看着泡沫电视剧的人们已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挑战思维的古文书,又怎能具备与书法对话的能力。”

  弃玉涂猪

  大量碑刻、竹简被挖掘,数不清的展览在举办,大量书法报刊、网站诞生,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当今书法无大师、少佳作”,今人与古人的艺术境界相去甚远,归根结底是缺少真功夫。现在许多书法家整日忙于参加各种展览笔会,结集出书,抑或应酬媒体,包装炒作,工于“外在功”、疏于“内在功”的现象屡见不鲜。

  古代书法家往往在萌发感情的基础上心生美文,胸有成竹后落笔成书,千古佳作《兰亭集序》就是典范。而这“心以手追”的创作环节,在当代已很难见到,大多是程序化的模仿。各种名目的笔会上,不少人大笔直铺,犹如戏墨;有甚者把用拖把等工具制作出来的涂鸦,归为书法的创新之举。遍地的“天道酬勤”、“难得糊涂”,暴露出了当今书法家缺乏文化底蕴的通病。

  花尽无花

  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将书法作品纳入商品的行列,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书法不得宠的事实。在书法拍卖市场常常呈现出成交价格与成交率双低的局面,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甚至取消了书法的专场拍卖。市场上不多的“名作”往往也是模仿古代名家的赝品,当代书家的佳作寥若晨星。

  在嘉德2005秋拍中,“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共有拍品247件,其中书法作品不到十件。在北京荣宝、翰海,上海崇源、敬华等一些书画拍卖会上,很少能寻觅到书法的影子。

  书法为何遭受如此冷落?没有好作品是市场萧条的重要原因,买家不成熟同样造成了市场混乱。当下买家对所谓“名人字画”的热衷早已盖过了对当代书法真品的期待。尊崇“名人书画”虽自古有之,但演变至今成了带有官本位色彩的不良风气,不少书作粗糙空洞,却因作者官职名衔身价倍增。分不清书法名人与名人书法的差别,是买家的最大误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书家往往缺乏市场意识,将“卖字”视为不屑。书法作品交易的主要形式依然停留于笔会或私下交易等传统方式上。面对在市场经济下难以生存的局面,书法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呢? 武青

  书法是不可断裂的文化遗产!

  昔日盛景

  回顾中国的书法历史,就像人类回首我们的童年。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从蒙昧到文明的转化,根植了书法艺术的智慧与灵根。之后经各朝各代的先贤不断地探索,陆续出现了从大篆、小篆到隶书、行书、楷书的传承与演变。书法家张济生教授对各朝代的书法艺术风格做了全面的总结之后,提出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的精辟结论。这正暗含了中国书法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及书法风尚的演变历程。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从六朝遗法中蝉蜕而出的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成为主流,其书法结构严谨,气魄雄伟,具有一种力度美。盛唐时,歌舞升平,儒道结合,张旭、怀素又以癫狂的醉态将草书的表现形式推向极致。颜真卿之“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法之外”,自成一家。到了中唐,国势转衰,柳公权等的楷书以瘦劲露骨自矜。中国书法的演变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演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切实如需

  不少人认为,现在写字的实用性已经不多了。印刷、电脑技术可以代替用手书写,硬笔尚且无用武之地,书法更何为?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认为,书法的作用是其它艺术取代不了的。书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性,进入了艺术的实用性阶段。他举例说,篆书、隶书不是早就不实用了吗,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看。谈及书法的功能时他还着重强调要“以文焕彩,切实如需”。意思是说:书法要焕发文与道的光彩,这样写和那样写展示内容的风格不同。如用草书,可以展示内容的灵动、节奏,但不适合表达肃穆庄严的内容。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切实如需”,切合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说到“切实如需”,

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而成,这不正说明书法是完全可以与时俱进、满足现实之需吗。

  墨法传承

  当今时代,书法已从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中抽离出来,赋之以单纯的审美意义。然而就审美来讲,书法陶冶了人们的性情,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无论苍劲厚重,还是婀娜挺秀,无不给人美的享受。但书法的魅力不仅于此,书法作品可以用来美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从厅室布置、节日装饰以及往来交流,到园林寺宇、亭台楼阁的点缀,山川名胜的雕刻,百姓家中的门对,无不闪耀着书法艺术的光芒。

  书法在当代的作用不可低估,书法的传承离不开书法家的努力。张济生提出真正的书法家要做到“才富品高”,学问和品德兼而有之,才能写出上好的书法作品。书家不仅要师法先贤的作品,日写千字,博览群帖,还要学习古人的宁静淡泊之气。书法的传承不是靠模仿复制可以奏效的,艺术观念与笔墨技巧的推陈出新才是书法发展的关键。只有将书法真正视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推广和传播,书法艺术才有可能发扬光大,光耀千秋。(芮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